看到很多朋友在讨论iPhone Air这种极致轻薄路线的必要性,不少发热友说这完全是神人手机,为了轻薄砍了太多外围。于我这种轻薄小屏向用户而言,第一代17 Air确实不达预期,但我确实认可这个方向……
怎么说呢,我们把时间线拉长来看,移动通讯设备整体就是从厚重走到轻量化的,这是一种技术发展的必然。
从大哥大到现在的手机,体积和质量的降低是非常显著的。当然,短期内的体型波动是存在的,前些年的手机确实经历了为了堆料不断增重的过程,但小屏和轻薄类产品也并非就完全被市场抛弃了,甚至一直在市场份额内有一席之地,在这两年大有卷土重来的趋势。
理性上来讲,轻薄和小屏方向是对电子产品“低侵略性”的满足,这种需求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有。你会希望手机尽可能轻一点,握在手上舒服一点,装在口袋下坠感轻一点。
只是受困于技术的波折发展,当前技术不能做到在满足用户大部分需求的同时压缩重量体积。所以可能一半以上的手机在产品定义的时候把轻薄需求给抛开了。
这肯定存在一种市场供给对需求的反向规训:手机要大电池,要丰富的影像配置,重一点有什么关系,我们不在乎。
当然,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种需求取向的消费者是肯定存在的。
但轻薄和小屏机的魅力就在于此,如果你真的长期用过了这种手机,你可能就回不去了。
因为你的身体会记住并且提醒你这种低侵略性有多重要,甚至可能比平时用不到几次的潜望长焦和无线充重要。
从感性上而言,极致的轻薄带来的就是技术上的优越感,这是肉眼可见的堆叠优势和技术自信。就像外星人为了显摆自己的实力,不会给你看飞船大炮,它只会给你留一块比例无限精准为1:4:9的方碑。
所以Air的尝试当然是有价值的,等技术真的成熟的那天,等当下全部外围都能被塞入Air机身的那一天,我不相信会有人说我不要轻薄,同样的配置你给我做重一点。
这一代的Air来自于技术成熟的前夜,可用性不够,但绝不能说它没有意义。苹果做得早了一点点,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