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了一个女学生,从14岁支助到19岁。 结果我辈分从叔叔,变成哥哥。还记得她14岁怯生生喊我叔叔羞涩的样子,到现在见面一边喊我哥,一边埋怨我衣品差,出门一起被认成父女组合。 第一次见林晓雨是在她老家的土坯房里。14岁的她扎着马尾,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手里攥着皱巴巴的成绩单,头埋得低低的。她奶奶拉着我的手哽咽:“家里实在供不起了,可这孩子爱读书,考了全县第三啊。”我看着晓雨偷偷抬眼时眼里的光,当即决定资助她:“以后学费生活费我来负责,你好好读书。”那天她送我到村口,小声喊了句“叔叔再见”,声音细得像蚊子叫,转身就跑进了巷子。 起初的联系全靠书信。晓雨的字一笔一画很工整,信里总说“谢谢叔叔”,还会附上自己画的小画——有时是村口的老槐树,有时是课堂上的黑板。我每次都给她回信,鼓励她多尝试新事物,还会寄些课外书和文具。有次她在信里说想参加绘画比赛,却买不起颜料,我特意寄了套专业画具,附言说“别担心钱,喜欢就去做”。后来她在信里说拿了二等奖,还画了幅获奖作品给我,画里是一个戴眼镜的男人,旁边写着“谢谢叔叔”。 晓雨16岁那年,我去她学校参加家长会。她看到我时眼睛一亮,跑过来拉着我的胳膊:“叔叔,你怎么来了?”那天我帮她搬书,陪她吃了顿食堂的午饭。她叽叽喳喳地讲学校的事,说自己当上了美术课代表,还加入了学校的文学社。临走时,她突然说:“叔叔,你好像没那么老,我以后能不能喊你哥啊?”我愣了愣,笑着点头:“当然可以。”从那以后,她的信里再也没有“叔叔”,全是“哥”。 18岁高考前,晓雨突然给我打电话,带着哭腔说:“哥,我压力好大,怕考不上理想的大学。”我连夜赶去她学校,在操场陪她走了一圈又一圈。她蹲在地上,把脸埋在膝盖里:“我要是考砸了,就辜负你的期望了。”我拍着她的后背:“考得好与不好,你都是最棒的。我资助你,不是为了让你考多好的成绩,是希望你能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那天我陪她复习到深夜,给她讲我当年高考的趣事,她终于破涕为笑。 晓雨最终考上了省城的美术学院,报到那天我陪她去学校。她穿着新衣服,背着画板,自信地跟同学介绍:“这是我哥。”可刚进校门,就有阿姨问:“这位是你爸爸吧?真年轻啊。”晓雨脸一红,赶紧摆手:“这是我哥!”转头就埋怨我:“哥,你能不能换身衣服?总穿黑白灰,看着就显老。”我笑着说:“我这衣品怎么了?简洁大方。”可后来逛街时,她还是拉着我买了件亮色的外套,说“以后出门必须穿这件,不然不给你当向导”。 现在晓雨19岁,成了美术学院的风云人物。她不仅专业课成绩优异,还在校外办了个小小的绘画班,教小朋友画画。上次我去省城看她,她拉着我去看她的画展,指着一幅画说:“哥,这幅画是送给你的。”画里是村口的老槐树,树下站着一个戴眼镜的男人和一个扎马尾的女孩,旁边写着“谢谢你,我的哥”。 那天我们去吃火锅,晓雨一边给我夹菜,一边说:“哥,等我赚了钱,就带你去旅游。还有,你的衣品问题,我包了,以后你的衣服我来挑。”我看着她自信明媚的样子,想起14岁时那个怯生生的小女孩,心里满是欣慰。其实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是在“资助”她,更像是看着一个妹妹慢慢长大,从需要被照顾,到能独当一面,还反过来关心我。这种双向的温暖,大概就是最珍贵的收获吧。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被资助女孩 支助学生
我同学的妈妈脑出血抢救过来,成了植物人,在家已经三年。三年间,我同学每天都在后悔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