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55名被俘的志愿军战士,选择前往中立国巴西。他们放弃了回到中国,独自去到那个遥远且陌生的新大陆。 1950年秋天,他们大多是东北农村的小伙子,20出头,响应号召背起行囊,跨鸭绿江进了朝鲜。部队推进时,山路泥泞,冬天零下几十度,手冻得握不住枪,可他们还是咬牙往前顶。1951年春夏,第五次战役打响,铁原一带炮火连天,他们挖壕沟、投手榴弹,阵地失守后被美军围住。双手举起,押解几百公里,到了釜山收容所,又转巨济岛。营地铁丝网围着,日子苦,稀粥面包对付,点名时军官棍子敲地催人。总的志愿军战俘两万多,这55人就是其中一撮,挤木板床,交换眼神,坚持操练队列,不沾国民党那边的宣传。 营里头,停战后空气都松快了点,可遣返这事儿成了大难题。1953年7月停战协议签了,战俘不强制回,得自己选:大陆、台湾,还是中立国。联合国军军官拿着名单,高声念,营地广播嗡嗡响,巴西这词儿冒出来,说那儿招移民,给地给机会。总共14704名志愿军战俘没直接遣返,7000多回了大陆,1万多去了台湾,剩下一小撮像无头苍蝇。国民党特务在营里晃荡,劝人去台湾,志愿军这边也组织教育,讲回国政策。可这55人聚棚屋,借煤油灯看地图,手指点南美位置,划选择表时笔停顿了会儿,就选了巴西。不是一时冲动,营地教育课上见过巴西照片,咖啡园绿油油的,工人弯腰干活,看起来像条活路。 选择定了,日子还得过。1954年1月,巨济岛铁门开,海浪拍礁石,他们背布包,里面塞换洗衣和干粮,码头木板滑,踏舷梯时手抓铁杆稳身。船开出,岛影远去,甲板咸风扑面,舱里铺位窄,挤坐分水壶。跨太平洋大西洋,船颠簸,抓吊床边儿,停港补给时下船摸石板。途中转印度安置,营地等转运,双手叠膝听安排。总遣返中立国的志愿军有700多名,巴西这批55人分两船,1956年2月6日靠里约热内卢港。热浪裹咖啡香,脚踩烫石板,比划手势问路,拖箱过街巷。巴西政府安置临时营,木屋简陋,卷袖砍柴煮饭,排队领布袋用品。 刚到巴西,啥都不顺。语言不通,葡萄牙话听不懂,找活儿得比手画脚。农场大门推开,抬咖啡袋试力气,肩扛重物证明能干。码头拉绳拽货,汗顺臂流,工厂转扳手,油污糊手。初期营地散乡间,卸包裹抖衣晾晒,晚上围桌分米饭。政府给基本安置,但日子靠自己挣。部分人干农活,弯腰采摘,尘土沾身;有的进厂,机器嗡嗡,专注操作。攒俩钱,租小屋,院拉绳晒衣。跟工友学话,边干活边练,嘴巴卷舌重复词。娶当地媳妇,桌摆菜肴,教孩子夹筷子,讲儿时山村景。 这些战士在巴西慢慢站稳脚。开小店的,货架摆调料,擦柜台点头递货。圣保罗那边,林海开了杂货铺,门挂中文牌“东方杂货”,钉面旧五星旗。顾客问起,他笑笑说希望旗知道没丢它。日子长了,子女长大,操葡萄牙语,帮店整理货。华人墓地埋老兵,碑刻“无悔此生”。他们很少提过去,晚年翻旧照片,手摩边缘放抽屉。后院种辣椒黄瓜,浇水时水壶倾。整个群体就这样,融入巴西多元文化,保留中国血脉,组建家庭。战俘去巴西的,总数不多,但这55人扎根深,成了当地一部分。 遣返这事儿,本是国际难题。停战协议给战俘自主权,不强制,联合国中立国委员会管。巨济岛营地,解释期60天,战俘听各方讲,回国可能英雄,也可能盘问。国民党那边宣传台湾好,志愿军教育大陆政策。可选择中立国,像巴西、阿根廷、瑞士,总共几百人。巴西招移民,给土地机会,南美广袤,看起来新生机。这55人选它,可能是想避标签,从头来。船上航行数周,颠簸跨洋,抵达后热带气暖,擦汗眺绿影。安置点木屋门吱,卸包卷袖干。初期苦,语言壁垒高,但他们一步步学,干活练话,攒钱租屋。
1954年,55名被俘的志愿军战士,选择前往中立国巴西。他们放弃了回到中国,独自
小史论过去
2025-09-23 13:11:3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