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十年前访杨振宁先生手记:93岁智者的科学温度】2015年11月5日,南方科技大学的阳光带着秋天特有的清透。报告厅外早早排起长队,学生们手里攥着笔记本,话语中满是期待——那一天,93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在这里开启一场名为《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的分享。作为跟踪报道的记者,我提前半小时进入会场,看着工作人员反复调试话筒,舞台中央的座椅上铺着素色软垫,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着崇敬与好奇的紧张感。#杨振宁的广东情缘#
活动开始前,南方科技大学主会场第一科研楼一楼报告厅以及两个分会场:图书馆第一报告厅、致仁书院活动室均已座无虚席。主会场的台阶上、门口旁都挤满了人。多家省、市媒体的记者前来采访。下午3时45分,杨振宁院士与其夫人翁帆女士步入报告厅,全场掌声雷动。
他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尽管身形清瘦,但步伐稳健。走到台前,他微微颔首致意,目光扫过台下攒动的年轻面孔,嘴角扬起温和的笑意。“南科大是我访问过的最年轻的大学,也是近年来国内发展最快的大学。”开场白简洁有力,话音未落,掌声已如潮水般再次涌起。
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里,这位鲐背之年的智者展现出惊人的精力与清晰的思维。他从西南联大的求学时光讲起,谈到战时在防空洞里演算物理题的经历,“那时条件艰苦,但求知的热情从未熄灭”;回忆起在美国与费米等物理学大师共事的日子,他眼中闪烁着光芒,“与优秀的人同行,才能看清科学的前沿”。没有冗长的PPT,没有复杂的公式推导,他用平实的语言将百年科学人生娓娓道来,偶尔抬手比画的动作,透着孩童般的纯粹。
最让我动容的是,互动环节整个分享过程中,杨振宁没有喝一口水,也没有卡一次壳,即便面对“如何平衡科研与人生”这样的抽象问题,也总能用具体的事例给出深刻的解答。
离场时,夕阳透过报告厅的玻璃窗,在杨振宁身后拉出长长的影子。学生们簇拥着他,有人递上笔记本求签名,有人捧着自己的研究论文请教。他一一驻足,认真倾听每一个问题。看着这一幕,我忽然明白,真正的大师不仅在于学术成就的高度,更在于那份向下扎根的温度——对科学的执着,对后辈的关爱,对民族的赤诚。
后来得知,杨振宁在2018年受邀担任南科大董事会荣誉会长,2021年又促成“杨振宁奖学金”的设立。此刻再回想那个午后,他留在南科大的不仅是一场精彩的演讲,更是一颗播撒科学精神的种子。而我有幸记录下的,正是这颗种子破土而出前,最动人的微光。([原创]记者:沈婷婷;编辑:惠天骄;审签:周乐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