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黄先生2020年入住新房后,因卧室紧邻的电梯运行噪声长期困扰,最终确诊抑郁症

笔尖下说法 2025-10-20 21:05:36

株洲黄先生2020年入住新房后,因卧室紧邻的电梯运行噪声长期困扰,最终确诊抑郁症。他将开发商和物业公司告上法庭,天元区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开发商因设计缺陷负主要责任,物业公司因维护不力担次要责任,双方均需支付精神抚慰金及鉴定费。此案明确了电梯噪音污染的责任划分,为业主维护"安宁居住权"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新房变"噪音房":电梯声成噩梦,业主患上抑郁症 2018年,黄先生高高兴兴买了某小区15栋的房子,2020年收房入住时,却发现这新房成了"闹心房"——客厅和卧室里总能听到电梯运行的声响,到了晚上更明显,"嗡嗡嗡"的声音吵得一家人根本睡不好觉。 一开始黄先生以为忍忍就过去了,没想到这噪音一持续就是好几年。和他有同样遭遇的邻居不少,大家还专门建了个"15栋电梯运行噪音群"一起维权,可问题始终没解决。长期被噪音折磨,黄先生的身体先扛不住了,睡眠质量越来越差,精神状态也濒临崩溃,最后被医院确诊为抑郁症。 为了讨个说法,2025年1月,黄先生找了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来家里测噪音,结果清清楚楚显示:夜间电梯运行时的噪声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拿着检测报告和病历,他一纸诉状把开发商和物业公司都告到了天元区人民法院。 二、责任咋划分?法律说得明明白白 法庭上,开发商和物业公司都开始"甩锅":开发商说房子和电梯交付时都是合格的,还质疑黄先生自己找机构检测的标准不合理;物业公司则声称已经尽到了检修维护义务,噪音不是他们的问题。但法院的判决,把责任划分得明明白白。 (一)开发商:设计埋隐患,主责没跑 法院查明,根据《住宅设计规范》,电梯本来就不应该紧邻卧室布置,就算实在没办法必须挨着,也得采取足够的隔声、减振措施。可这家开发商不仅把电梯井和卧室紧挨着建,还没做有效的降噪处理,从设计阶段就埋下了祸根,这才是噪音污染的根本原因。 而且早在2022年,开发商就知道了噪音问题,甚至委托公司做了治理方案,却一直拖着不落实,直到打官司才赶紧整改。按照《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九条规定,因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人得承担侵权责任。所以法院认定,开发商必须承担主要责任。 (二)物业公司:光协调不解决,次要责任逃不掉 物业公司虽然确实做了些沟通协调的工作,但噪音问题从业主反馈开始,拖了好几年都没解决,这说明日常维护根本没达到合理标准,对噪音污染的持续存在有明显过失。不过考虑到噪音的根源是房屋设计和电梯安装的问题,超出了物业日常维护的范围,所以法院判物业公司承担次要责任。 (三)关键提醒:噪音和抑郁的关联咋认定? 可能有人会问,抑郁症成因那么复杂,怎么确定是噪音导致的?法院说得很清楚,虽然抑郁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但结合噪音持续的时间和黄先生的居住环境,完全可以认定噪音污染和他的健康损害有一定关联。这一点对类似案件的业主来说至关重要,只要能提供病历和噪音检测报告,就有机会证明损害关联。 最终法院判决,开发商和物业公司分别向黄先生支付精神抚慰金和部分鉴定费,目前判决已经生效。值得一提的是,诉讼前开发商已经完成了降噪整改,法院去现场勘察时,已经听不到明显噪音了。 三、网友吵翻了!这些问题戳中痛点 这案子一出来,网友们瞬间炸开了锅,不少人都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观点特别鲜明: "太有共鸣了!我家也是卧室靠电梯,晚上电梯一动就醒,找开发商说过保了,找物业说没法改,难道只能自认倒霉?" "这判决太关键了!明确了开发商不能拿'交付合格'当挡箭牌,只要噪音超标造成损害,就得担责,这是《民法典》的明确要求。" "我们小区也有这问题,之前还纠结要不要集体维权,现在看黄先生的例子,得先找正规机构检测,拿到报告再说话!" "物业也挺冤的,有些设备问题确实不是日常维护能解决的,但法院说得对,光协调不推进也不行,得主动盯着开发商整改。" 结论:你的"安宁居住权",该这样守护! 这起案件最核心的意义,是明确了"安宁居住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开发商和物业公司都得为这份权利负责。但网友的讨论也戳中了现实痛点:遇到类似问题,普通业主到底该咋维权? 其实黄先生的经历已经给出了答案:第一步,联合其他业主一起维权,人多力量大;第二步,找有资质的机构做噪音检测,拿到超标报告;第三步,保留好病历、沟通记录等证据;第四步,果断起诉开发商和物业公司。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家遇到过电梯噪音、装修噪音等扰民问题吗?都是怎么解决的?如果开发商和物业互相推诿,你会选择起诉维权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和看法!

0 阅读:10

评论列表

春夏秋冬

春夏秋冬

2
2025-10-21 07:00

电梯井道应该是特殊隔音设计呢。

笔尖下说法

笔尖下说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