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韩国总统李在明公开表示,2030年前会拿出比预期更多的钱,投入国防和航空航天研究,目标是建成全球第四大国防工业体系。 在近日开幕的2025年首尔国际航空航天暨军工展览会(ADEX)上,韩国总统李在明掷地有声地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韩国将在2030年前投入超出预期的预算,全力推动国防与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与发展,目标直指全球第四大国防工业体系。 要知道,现在韩国的军售排名离 “第四” 还有不小距离。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 2023 年的数据,韩国在全球百大军火商的销售额排名里只排第十,前面还隔着美国、俄罗斯、法国这些传统军工强国。但李在明敢喊出这个目标,底气来自最近几年的爆发式增长。 过去三年,军火已经成了韩国增长最快的出口品之一,出口清单从 K9 自行榴弹炮、各类弹药,到导弹、军舰应有尽有,全球销售额早就突破了数十亿美元,像波兰就一口气订了几百辆韩国的 K2 主战坦克,东南亚国家也成了韩国火炮的常客。 为了实现跨越,钱的投入是实打实的。李在明已经明确,明年韩国的国防预算要在 2025 年的基础上再涨 8.2%,达到 66.3 万亿韩元,换算成人民币差不多是 3355 亿元。这笔钱不会撒胡椒面,而是要集中砸在 “卡脖子” 的关键领域。 他特别提到了国防专用半导体,这东西就像武器的 “大脑”,之前韩国还得依赖进口,现在要全力突破实现自主。除此之外,军用无人机、战斗机器人、超精密导弹和隐身技术也被列为重点,毕竟李在明心里清楚,“未来战场是 AI 和无人装备的天下,谁先掌握这些技术谁就有话语权”。 韩国的算盘不止是 “自己用着方便”,更要靠出口站稳脚跟。这次军备展上,韩国企业不只展示武器成品,还特意强调会和海外伙伴共享工业基础技术和经验,这招明显是冲着开拓市场来的。 之前韩国军工走的是 “性价比路线”,靠着比欧美武器便宜、比俄制装备先进的优势打开缺口,现在想往高端走,就得靠技术输出建立长期合作。比如给东南亚国家提供火炮生产线,既卖产品又教技术,这样能把客户牢牢绑在自己的供应链上。 而且韩国有个天然优势,就是成熟的民用科技打底。三星、SK 海力士在半导体领域的技术积累,现代重工在造船业的实力,都能直接转化到军工上。 像韩国最新的 “安昌浩” 级潜艇,就用上了本土企业研发的声呐系统和动力组件;无人机里的芯片和飞控系统,不少技术也来自民用无人机产业的升级。李在明提的 “技术主权”,本质上就是要把这些分散的优势整合起来,形成从零部件到整机的完整产业链,不再受制于人。 不过这条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现在全球军工市场竞争激烈,美国的洛克希德・马丁、雷神公司牢牢占据高端市场,俄罗斯、法国也在抢中东、非洲的订单。 韩国要挤进去,就得在细分领域突破,比如无人作战系统、中小型军舰这些欧美巨头不太看重的市场,先建立优势再逐步渗透。另外,之前韩越军事合作因为外交丑闻遇阻的事也提醒韩国,军工出口不光靠产品硬,还得有稳定的外交关系做支撑,这也是韩国接下来需要平衡的地方。 从李在明的表态能看出来,韩国这次是想把国防工业打造成新的经济支柱。毕竟汽车、电子这些传统优势产业增长放缓,而军工产业既能拉动高端制造、半导体等上下游行业,又能创造高附加值岗位,还能提升国家的国际话语权。 现在预算已经敲定,技术方向也明确了,接下来就看这五年能不能啃下技术硬骨头,把出口市场再拓宽些。 等到 2030 年,要是韩国真能挤进全球第四,那亚太地区的军工格局肯定会变个样。但这一切的前提,是钱花在刀刃上,技术突破不掺水,毕竟军工产业从来都是 “慢工出细活”,可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成的。 可以肯定的是,韩国的这番举动,已经向世界发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东北亚的棋局上,又一个玩家,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要把自己的棋子,砸在棋盘的关键位置上。这场好戏,才刚刚拉开序幕。 信源: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