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外交部长布德里斯表示,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欧洲范围内已经无法获得任何国家的欢迎,认为普京唯一合适的去处应该是海牙国际法庭。不难发现,该言论反映了当前东欧国家在对俄立场上的普遍强硬态度。随着俄乌冲突持续,俄罗斯与欧洲国家的关系已经降至冷战后的最低点,此类外交表态可能预示着双方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要理解布德里斯这番话的分量,得先搞清楚海牙国际法庭和普京的纠葛。早在 2023 年 3 月,海牙国际刑事法院就以 “涉嫌战争罪” 为由,对普京发出了逮捕令,指控他在俄乌冲突中涉嫌非法驱逐乌克兰儿童。 但这个逮捕令的实际效力有限,因为俄罗斯并不是《罗马规约》缔约国,不承认该法院的管辖权,而且全球大多数国家也没有执行这一逮捕令的动作。可布德里斯偏要把这事拎出来说,还说得这么绝对,显然不只是单纯表态,更像是在给其他欧洲国家 “带节奏”。 再看看立陶宛本身,这个位于波罗的海的小国,对俄强硬态度早就不是一天两天了。去年 11 月,立陶宛就宣布对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的部分货物运输实施限制,导致俄欧之间爆发了一场短暂的 “运输危机”。 今年 6 月,它又跟着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一起,宣布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理由是 “为了应对俄罗斯的安全威胁”,甚至还计划增加国防预算到 GDP 的 3%,远超北约要求的 2% 标准。 从这些动作能看出来,立陶宛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表达对俄罗斯的敌意,这次布德里斯的言论,不过是这种态度的又一次公开释放。 更值得注意的是,布德里斯的说法并非孤例,而是当前东欧国家对俄立场的一个缩影。比如波兰,今年以来已经向乌克兰提供了超过 300 辆主战坦克和数十门火箭炮,还允许北约在其境内部署更多兵力。 罗马尼亚则在黑海沿岸加强了军事部署,频繁与北约国家举行联合军演,甚至公开表示 “俄罗斯是黑海地区最大的安全威胁”;就连之前态度相对温和的匈牙利,最近也在边境地区修建了隔离墙,理由是 “防范来自俄罗斯的渗透”。 这些东欧国家之所以对俄如此强硬,一方面是因为历史上与俄罗斯的恩怨,另一方面也是担心俄乌冲突蔓延到自身,想通过抱紧北约 “大腿” 寻求安全感。 这种强硬态度背后,其实也反映出俄罗斯与欧洲国家关系的糟糕现状。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双方的外交互动几乎陷入停滞,欧盟对俄罗斯实施了 12 轮制裁,涵盖能源、金融、科技等多个领域;俄罗斯则反制性地限制能源出口,还退出了多个国际合作机制。 去年欧洲理事会的数据显示,俄欧贸易额较冲突前下降了 45%,人员往来也减少了 60% 以上,这种关系恶化程度,已经超过了冷战后的任何时期。 而布德里斯这类言论,无疑会进一步加剧双方的对立情绪 —— 俄罗斯外交部在布德里斯发言后,很快回应称 “这是不负责任的挑衅,只会让欧洲局势更加紧张”,双方的火药味可见一斑。 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强硬表态会不会引发连锁反应。目前欧盟内部对俄态度其实存在分歧,西欧国家比如德国、法国,虽然也支持乌克兰,但更担心能源安全和经济代价,希望能为未来的和谈留有余地;而东欧国家则更倾向于 “彻底孤立俄罗斯”,甚至主张对俄实施更严厉的制裁。 布德里斯的言论很可能会让东欧国家的强硬派声音更大,进而影响欧盟的对俄政策走向。比如接下来的欧盟外长会,就可能会讨论是否进一步限制对俄技术出口,而这种政策一旦落地,又会反过来让俄欧关系陷入更深的僵局。 不过话说回来,光靠外交表态很难真正改变局势。海牙国际法庭的逮捕令至今没有实际执行,普京今年以来也多次出国访问,比如去中国、印度等国家,国际社会对他的态度并非像布德里斯说的那样 “全欧洲都不欢迎”。 而且俄罗斯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足够的战略威慑力,不会因为个别国家的言论就改变自身的政策。东欧国家的强硬态度,更多是一种政治姿态,既想向国内民众展示 “维护安全的决心”,也想向北约证明自己的 “价值”,但实际能对俄罗斯造成的影响,恐怕比他们预期的要有限。 信源:立陶宛外交部官网:《布德里斯外长在欧盟外长会期间就欧洲安全与对俄关系发表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