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一个代工厂厂长把红牛配方“偷”回家,没想到,15年后自己带着东鹏特饮,能以超千亿的市值闯进资本市场。[浮云] 这位老板叫林木勤,当年在红牛代工厂当厂长,天天跟红牛的配方、生产打交道,时间长了,对整个行业的门道摸得门儿清。那时候他看着红牛卖得红火,心里也动了念头:既然自己这么懂,为啥不自己做一款? 于是2009年,他干脆辞了职,把红牛的配方当成“敲门砖”,押上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连妻子的嫁妆都投了进去,一门心思要做出一款能跟红牛比肩的饮料。 可创业哪有那么容易,开头就给了他一个大跟头。他按照模仿红牛做出来的第一批产品,口感跟红牛差不了多少,本以为能卖得不错,结果这批货在仓库里放了整整三个月,最后只卖出去三箱。看着堆在仓库里的饮料,林木勤心里肯定凉透了,毕竟那是全家的身家性命,换谁都得慌。 不过他没就此放弃,反而开始琢磨问题出在哪儿。有一天,他路过一个建筑工地,看到几个汗流浃背的工人,拿起货架上的红牛看了又看,最后还是放下,买了瓶最便宜的矿泉水。 就是这一幕,让他突然想明白了:红牛卖得贵,一瓶要六七块,对这些靠力气吃饭的普通人来说,哪舍得经常买? 市场上缺的不是又一款贵的提神饮料,而是普通人喝得起的。 想通了这一点,林木勤立马开始调整方向。他把产品价格直接降到了三块五,比红牛便宜了一半还多;容量却反过来加倍,从红牛的250毫升改成了500毫升,让大家花更少的钱,能喝得更过瘾。 不光如此,他还把包装从金属罐换成了塑料瓶,特意加了个防尘盖——别小瞧这个改动,对在工地上干活、满手灰尘的工人,或者跑长途的司机来说,喝不完能盖上,不怕进灰,简直太实用了。 为了能支撑这个低价,林木勤也是下了苦功,亲自去跟原料供应商谈,就拿核心原料牛磺酸来说,他硬生生磨着对方把采购价压低了10%,从成本上把钱省下来,才能让产品卖得便宜又有利润。 这么一改,东鹏特饮一下子就不一样了,不再是跟着红牛后面的“小跟班”,反而成了普通人喝得起的“解乏神器”。 那时候红牛早就把大超市、商场这些主流渠道占满了,东鹏特饮根本挤不进去。林木勤也不跟它硬碰硬,转而盯着那些红牛看不上的地方。他带着团队往乡镇的小卖部跑,往建筑工地旁边的便利店送,哪里有体力劳动者,就把东鹏特饮铺到哪里。 没想到这一招特别管用,就拿工地上的小卖部来说,调整后的瓶装东鹏特饮,一天就能卖出二十多箱,工人们累了渴了,花三块五买一瓶,既能提神又划算,慢慢就成了刚需。 后来他们还跟中石化、中石油谈合作,把饮料摆进了加油站的便利店。 跑长途的司机师傅们,在加油站歇脚的时候,顺手就能买一瓶,加上经常搞“买一送一”的活动,更是牢牢抓住了这些对价格敏感的用户。 就这么着,东鹏特饮没花多少功夫在主流渠道上,反而靠着这些“小地方”,一点点打开了市场。 真正让东鹏特饮火起来的,是2018年那波“瓶盖扫码领红包”的活动。 以前饮料搞营销,不是打广告就是发传单,东鹏特饮却把营销钱直接给了消费者——打开瓶盖扫个码,就能领红包,虽然金额不多,几块几毛的,但实打实的现金,拿到手就开心。就因为这个小活动,大家买东鹏特饮的次数越来越多,复购率蹭蹭往上涨,销量直接翻了三倍。 更重要的是,每次扫码,东鹏特饮都能知道是谁买的、在哪买的、什么时候买的,慢慢攒下了一大堆用户数据。后来他们做无糖版、维生素饮料,都是靠这些数据摸准了大家的需求,连广告都能精准地推给需要的人,根本不浪费钱。 就 这样一步步做下来,到2020年的时候,东鹏特饮的年销售额直接冲破了50亿,在华南市场还把红牛给比了下去。再到2024年,距离林木勤2009年带着配方创业刚好15年,东鹏特饮成功上市,市值一下就超过了千亿,当年那个代工厂厂长,真的靠自己闯出了一片天。 现在再有人说东鹏特饮是“偷”了红牛的配方,其实真的不对。它能有今天的成绩,靠的从来不是那一个配方,而是林木勤看透了普通人的需求不是要多高端的产品,而是要喝得起、用得上的实在东西。 他在红牛看不上的普通人市场里,找到了机会,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服务好这些用户,最后才创下了千亿市值的奇迹。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林木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