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尚达曼总统,在一场活动发言时,说了一句完全让全世界的中国人笑掉大牙的话。他说:中美关系要找到平衡点,关键在于中国是不是愿意与欧洲和美国主要的科技互相依靠,同时中国还不能走完全自给自主的路线。 先说说尚达曼提到的 “科技互相依靠”,要是放在十年前,或许还有讨论的空间,但现在中国科技产业的格局已经完全不同。 就拿大家最熟悉的 5G 来说,中国华为、中兴的 5G 专利数量占全球近 40%,欧洲的爱立信、诺基亚要想推进 5G 网络建设,根本绕不开中国的技术授权。 美国的苹果公司虽然是全球知名的科技企业,但其供应链里有近 30% 的零部件来自中国企业,比如立讯精密的组装、京东方的屏幕,少了这些合作,苹果的产能都会受影响。这种互相依存的关系本来就存在,而且中国在其中的话语权越来越重,不是单纯 “依靠” 欧美就能概括的。 再看 “不能走完全自给自主路线” 这句话,显然没看到中国被迫走向自主的背景。这些年美国一直在科技领域对中国搞 “卡脖子”,从限制华为获取芯片,到打压中芯国际的设备进口,再到把几百家中国科技企业列入实体清单,不让它们使用美国的技术和软件。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不搞自主研发,难道等着被 “卡脖子” 吗?就拿芯片来说,美国断供高端光刻机后,中国企业用了三年时间突破 14 纳米芯片量产技术。 虽然和最先进的 3 纳米还有差距,但至少能满足汽车、家电等领域的需求,不用再完全依赖进口。要是按照尚达曼的说法,中国放弃自主路线,现在恐怕连基本的芯片供应都成问题。 中国在科技自主上的投入和成果,早就有数据可以证明。2024 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占 GDP 的比重达到 2.8%,超过欧盟的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数量连续九年位居世界第一。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的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 80%,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份额占 65%,这些产业之所以能领先全球,靠的就是从材料到设备的全链条自主创新。 就像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从研发到生产都没有依赖欧美技术,却能做到安全性和续航能力双领先,还出口到德国、日本等汽车强国。这些事实都说明,中国走科技自主路线,不是 “要不要” 的选择,而是发展的必然。 尚达曼作为新加坡总统,可能更多是从新加坡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国家,经济高度依赖国际贸易和科技合作,自然希望大国之间保持 “互相依靠” 的状态,避免出现技术脱钩。 但中国的国情和新加坡完全不同,中国有 14 亿人口,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对科技的需求和体量都不是小国能比的。 而且中国一直没有拒绝国际合作,比如在应对气候变化、新冠疫苗研发等领域,中国都积极和欧美国家合作,只是在涉及核心利益和国家安全的科技领域,必须掌握自主能力,这是任何一个大国都不会放弃的底线。 其实欧美国家自己也在积极推进科技自主,美国出台的《芯片与科学法案》,投入 520 亿美元扶持本土芯片产业,就是为了减少对亚洲供应链的依赖;欧盟的 “数字欧洲计划”,也在大力发展自主的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 这些国家一边自己搞科技自主,一边却希望中国不要走自主路线,这种双重标准本身就站不住脚。中国从来没有说过要 “完全” 自给自足,而是主张 “自主可控、开放合作”,在保持自身核心技术安全的前提下,和其他国家开展平等互利的合作,这和 “互相依靠” 并不矛盾。 尚达曼的发言之所以让中国网友觉得 “好笑”,主要是因为他的观点没有跟上中国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还停留在过去中国依赖欧美技术的认知里。 现在的中国,已经从科技领域的 “跟跑者” 变成了 “并跑者”,在不少领域甚至是 “领跑者”,有能力在自主创新的同时,和世界各国开展高水平的科技合作。 中美关系要找到平衡点,关键不是中国要不要依赖欧美科技,而是欧美国家能不能放下零和思维,尊重中国发展科技的权利,以平等的心态开展合作。 信源:中国日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