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10月21日明确拒绝立即停火的提议,称“立即停火将无视这场冲突的根源”,拉夫罗夫重申,俄罗斯始终认为,只有通过谈判才能实现持久和平。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明确指出的“立即停火主张违背美俄共识”,不仅是对特朗普政府近期倡议的断然否定,更是对美俄之间那些从未公开的幕后交易的一次罕见曝光。这场外交风波暴露出一个残酷现实:俄乌战场上的炮火硝烟,终究只是大国谈判桌上筹码交换的投影。 在当天的吹风会上,拉夫罗夫没绕弯子,直接提到了 2014 年以来的历史经纬:“从西方推动乌克兰政权更迭,到北约持续东扩至俄罗斯边境,再到乌东地区俄语群体权益长期被忽视,这些才是冲突爆发的关键。” 他还举了具体例子,比如 2022 年冲突爆发前,北约已经在波兰、罗马尼亚部署了 “爱国者” 导弹系统,距离俄罗斯边境仅几百公里;乌东顿巴斯地区的学校长期禁止使用俄语教学,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被不断挤压。 在俄方看来,这些问题不解决,就算现在停火,以后还会因为同样的矛盾再次爆发冲突,所谓的 “停火” 不过是 “把矛盾暂时藏起来”,根本不是长久之计。 拉夫罗夫拒绝立即停火,还有个现实考量 —— 当下的战场态势不允许 “无条件休战”。根据俄罗斯国防部当天同步发布的战报,过去一周,乌军在哈尔科夫、扎波罗热等方向多次发起进攻,虽然都被俄军击退,但也导致双方在前线形成了 “拉锯胶着” 的状态。 拉夫罗夫在吹风会上提到:“现在停火,意味着俄方要放弃已经控制的战略要地,而乌军却能利用休战期补充武器和兵力,这对俄方不公平,也不符合‘平等谈判’的原则。” 他还特别指出,西方近期仍在向乌克兰输送武器,仅 10 月上半月,美国就向乌交付了 120 辆 “斯特瑞克” 装甲车和 60 门 155 毫米榴弹炮,这种情况下 “单方面停火”,只会让俄方陷入被动。 更关键的是,俄方对 “谈判” 有明确的诉求,不是随便坐下来聊两句就行。拉夫罗夫在会上明确了谈判的几个核心前提:一是乌克兰必须承认现有控制线,也就是俄方目前实际控制的顿巴斯、克里米亚等地区的地位。 二是北约要承诺不再东扩,并且拆除在东欧国家部署的进攻性武器;三是乌克兰要修改宪法,保障乌东地区俄语群体的平等权益,包括语言使用、文化教育等方面。 这些诉求其实不是俄方临时提出的,早在 2023 年,俄方就曾向西方提交过 “安全保障条约草案”,但当时被西方直接拒绝。现在拉夫罗夫再次强调这些前提,就是想告诉国际社会:俄方不是反对和平,而是反对 “没有底线的和平”,必须先解决根源问题,谈判才有意义。 国际社会对拉夫罗夫的表态反应不一。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过发言人表示 “仍希望各方保持克制,尽快回到谈判桌前”,但没对俄方的 “根源论” 发表评论;中国外交部则在当天的例行记者会上提到 “理解俄方对安全关切的重视,呼吁各方正视冲突根源,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 而美国、欧盟则批评俄方 “拒绝停火是不负责任的行为”,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甚至称 “俄方的立场是在‘拖延冲突,加剧人道主义危机’”。 不过这些批评没得到太多呼应,毕竟很多发展中国家都认同 “解决冲突要先找根源” 的观点,印度、巴西等国近期还在联合国安理会提议 “组织专门小组调查冲突根源”,只是因为西方反对没能通过。 拉夫罗夫的强硬表态,也让接下来的外交博弈更受关注。就在吹风会结束后,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透露,俄方已经通过第三方渠道向乌克兰传递了 “谈判意愿”,但乌方目前还没有明确回应。 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当天的电视讲话中则表示 “不会在领土问题上妥协”,这意味着双方在核心诉求上仍有巨大分歧。不过拉夫罗夫在吹风会最后提到:“谈判的大门始终敞开,但前提是乌方和西方愿意正视现实,不再回避根源问题。” 只要对方有诚意,俄方随时可以坐下来谈,但绝不会接受 “无条件停火” 这种 “治标不治本” 的方案,现在外界最关心的是,有没有国家能从中斡旋,推动双方朝着 “解决根源” 的方向迈进。 目前土耳其、沙特等国已经表达了 “愿意充当调解人” 的意愿,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甚至计划在 11 月初分别访问俄罗斯和乌克兰,试图为谈判创造条件。 但从拉夫罗夫的表态来看,俄方对 “调解” 有明确要求 —— 调解方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必须尊重俄方的核心安全关切,否则调解也很难有效果。 毕竟对俄方来说,这场冲突从一开始就不是 “领土争夺”,而是 “维护自身安全环境” 的斗争,只有解决了根源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拉夫罗夫所说的 “持久和平”。 对乌克兰及其支持者来说,拉夫罗夫的言论是一次清醒的提醒:指望俄罗斯在压力下迅速让步是不现实的。唯有加强军援、巩固抗俄统一阵线,才能在长期对抗中掌握主动。 信源:财联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