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声称,北京在这一轮冲突中很可能没有意料到美国的反击如此迅猛,这极可能导致贸易战全面失控,10月13日,根据德国之声报道,德媒表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北京在贸易战中一直展现出精心算计、沉着冷静的形象,但是在最新一轮的中美交锋中,中国人却显露出了“宁死也要赢”的姿态。 德媒提到的 “精心算计、沉着冷静”,是过去几年外界对中国贸易战应对的普遍印象。2018 年美方首次对华加征关税时,中国就展现过这种特质 —— 针对美国大豆、汽车等敏感领域精准反制,同时预留谈判窗口,还通过扩大从巴西、阿根廷进口填补农产品缺口。 当时商务部的应对团队会用电子表格预演几十种谈判场景,研究中美经济结构的每一个薄弱点,确保反制措施既打痛对方又保护自身。 2020 年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后,中方按承诺扩大农产品进口,2021 年自美大豆进口量突破 3000 万吨,这种履约姿态也让外界看到了中国的理性一面。 但这一轮的局面确实变了味。美国近期的反击力度远超预期,不仅对超过 5000 亿美元中国输美产品加征高额关税,还针对性地对海事、物流和造船业出台 301 调查限制措施,甚至以芬太尼问题为由额外加征 50%“对等关税”。 更狠的是出口管制加码,不少中国科技企业被列入实体清单,连芯片制造的关键设备都被禁运。这种全方位的猛攻,打破了以往 “边打边谈” 的节奏,也让外界看到了美国 “美国第一” 贸易政策的霸道。 面对这样的冲击,中国的回应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强度。商务部迅速公布反制清单,对美国农产品、能源产品加征关税,同时发布《中美经贸关系中方立场白皮书》,用 6882.8 亿美元的 2024 年双边贸易数据,清晰摆出中美互利共赢的事实,也点名批评美方违反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义务。 更实际的是产业端的应对,以前芯片卡壳时还能依赖部分进口,现在合规团队提前布局,企业每隔半年就开展危机应急培训,从材料到设备的自主替代链条在加速搭建,这种 “硬扛到底” 的架势,正是德媒口中 “宁死也要赢” 的直观体现。 德媒担忧的 “贸易战失控” 并非空穴来风。全球供应链已经开始出现连锁反应,美国零售商因为中国输美商品涨价,不得不提前囤货导致库存积压,而中国的电子代工企业则在调整产能,把部分订单转移到东南亚工厂,但核心零部件的生产仍留在国内。 联合国已经给出预警,亚太区因贸易摩擦可能出现万亿美元级别的 GDP 损耗,这种影响会顺着产业链蔓延,比如中国从共建 “一带一路” 国家进口的 9.86 万亿元商品中,有不少是加工后再出口到美国的,贸易壁垒会直接冲击这些中间环节。 其实外界没注意到,中国的 “强硬” 背后仍有理性支撑。虽然姿态坚决,但中方始终没有关闭对话窗口,白皮书里明确提到 “中美可以通过平等对话解决分歧”。 在扩大进口方面也在持续发力,2024 年给予所有建交最不发达国家零关税待遇,预计到 2030 年自发展中国家累计进口将超 8 万亿美元,这些动作都在为贸易战预留缓冲空间。 就像外交学会的专家提到的,国内早就准备了备用策略和弹性资源,即便产业链碎块化,也能通过内部调整稳住基本盘。 这场贸易战的转折,本质上是全球经济格局调整的缩影。美国想通过极限施压保住优势,中国则不愿在核心利益上退让,德媒的观察捕捉到了这种张力。 从 “精算” 到 “死磕” 的表象下,是两种发展路径的碰撞,而最终的走向,不仅取决于中美双方的博弈智慧,更关系到全球自由贸易规则的未来。 这场国际间的战略博弈仍在持续进行中,它向人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启示,当多数观察者聚焦于台面上的激烈角逐时,具备远见的决策者早已在更广阔的领域完成了关键部署。 信源:德国之声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