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韩国瑜迟迟不表态,只是“公务繁忙”。错了!真相是,作为国民党内最大的“山头”,他的沉默,就是拒绝为新主席“抬轿”,是在用“冷处理”的方式,对郑丽文的当选,划下了一道深深的问号! 一场看似安静实则暗流涌动的“权力风暴”正席卷国民党内部。有数据显示,最近三年,国民党高层会议因各路派系争吵而被迫提前散会的次数甚至超过了过去十年总和。 先得搞清楚韩国瑜在国民党里的 “山头” 分量有多重。2018 年他以 “庶民政治” 为口号拿下高雄市长,一战成名,后来虽然 2020 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失利,但积累的基层支持力至今没减。 现在国民党内,韩国瑜的 “瑜系” 阵营牢牢把控着高雄、台中部分选区的地方党部,光是铁杆支持者组成的 “韩粉联盟”,就能影响不少基层党员的投票倾向。 之前国民党主席选举时,郑丽文能胜出,靠的是党内 “反韩” 势力和中间派的支持,可论实际掌控力,她跟韩国瑜比还差着一截,这种情况下,韩国瑜的态度直接关系到郑丽文能不能顺利整合党内力量。 郑丽文当选后的这半个月,明里暗里都在给韩国瑜递 “橄榄枝”。先是在胜选演讲里特意提到 “要团结党内所有力量,包括地方贤达”,这话被解读成专门说给韩国瑜听的;后来又让自己的副手去高雄拜访韩国瑜的旧部,想牵线搭桥。 甚至有媒体报道,郑丽文团队私下联系过韩国瑜的办公室,希望他能出席 “两岸政策研讨会”,给新主席撑撑场面。 可这些示好全石沉大海,韩国瑜要么以 “处理地方事务” 为由推脱,要么干脆不回应,连身边人都对外只说 “韩先生目前专注基层服务,暂不评论党主席相关事务”,这种刻意的疏离,傻子都能看出不对劲。 韩国瑜的 “冷处理”,其实藏着国民党内多年的 “山头博弈” 逻辑。在国民党的政治生态里,“抬轿” 从来不是简单的捧场,而是意味着承认对方的领导地位,甚至要把自己的资源向新主席倾斜。 之前马英九当主席时,王金平作为 “本土派” 山头,就因为不愿 “抬轿”,跟马英九闹了好几年的 “马王之争”;后来朱立伦上台,也因为得不到地方山头支持,导致党内凝聚力涣散。 现在韩国瑜不表态,本质就是不想让郑丽文轻易接过 “领导权”—— 毕竟郑丽文之前跟 “瑜系” 有过不少分歧,比如在两岸政策上,郑丽文更倾向 “温和抗中”,而韩国瑜一直主张 “两岸交流优先”,理念上的差异,让他更不愿轻易妥协。 更关键的是,韩国瑜的沉默还能试探党内的风向。他要是早早表态支持,等于把 “瑜系” 的资源拱手让给郑丽文,以后在党内说话的分量会大打折扣;可要是一直不表态,就能看看其他山头的反应。 比如新北市的侯友宜、台中的卢秀燕,这些地方大佬要是也跟着沉默,就说明郑丽文的支持基础不稳,韩国瑜后续就能以 “整合党内” 为名,争取更多话语权。 而且基层党员也在看韩国瑜的态度,之前有高雄的国民党基层干部透露,“韩先生不说话,我们也不敢轻易跟新主席团队对接,怕站错队”,这种连锁反应,正是韩国瑜想要的。 郑丽文这边其实也很无奈。她当选后想推动 “党内改革”,比如精简中央党部机构、加强青年党员吸纳,但这些都需要地方党部的配合,而地方党部大多掌握在 “瑜系” 手里。 之前她想在高雄办一场 “青年党员座谈会”,结果高雄市党部以 “场地协调不开” 为由推迟,明眼人都知道是 “瑜系” 在暗中阻挠。要是韩国瑜一直不松口,郑丽文的改革计划很可能会沦为空谈,甚至会被党内质疑 “连最大山头都搞不定,怎么带领国民党赢选举”。 现在台湾媒体都在盯着韩国瑜的下一步动作,有人说他可能会在月底的 “国民党中常会” 上首次公开表态,也有人猜测他会干脆以 “健康为由” 暂时淡出政坛,让 “瑜系” 人马跟郑丽文周旋。 不管怎样,韩国瑜的沉默已经给郑丽文的当选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让国民党的 “山头问题” 再次暴露在公众面前。对国民党来说,要是连党内最大的两个力量都无法整合,别说 2026 年的县市长选举,就算是 2028 年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恐怕也很难跟民进党抗衡。 信源:联合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