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凯教授再发声:“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不是轮子,而是汉字,如果没有汉字,我们的民

萧兹探秘说 2025-10-23 18:54:03

高志凯教授再发声:“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不是轮子,而是汉字,如果没有汉字,我们的民族文化基础都会动摇,像韩国人一样,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历史是什么,这是一种悲哀!” 看看咱们周边那几个邻居,日本、韩国、越南,早年都把汉字当宝贝似的用,官方文书、历史记载全靠这方块字撑着,现在倒好,不少年轻人对着自家老祖宗的东西两眼一抹黑。 韩国那部《朝鲜王朝实录》可不是闹着玩的,1893卷、四千多万字,从太祖到哲宗四百七十多年的事儿全记在里头,可字字都是汉字写的。当年世宗国王搞出谚文,上层社会还瞧不上,说那是“民间俗语字”,正式场合照样得写汉字。 结果后来一股脑儿搞去汉字化,朴正熙时期干脆小学都不准教汉字,现在倒好,年轻人翻起这部实录跟看天书似的,连“卧薪尝胆”这类成语,用韩文写出来都得琢磨半天,更别说看懂古籍里的门道了。前两年韩国拍历史剧,居然把《沁园春雪》的书法安到隋炀帝屏风上,这笑话闹得,说白了就是没看懂汉字背后的历史脉络。 越南也差不多,古代文献里满篇都是汉字,连他们自己的史书都得靠汉字记载。1945年之后改用拼音文字,看着是简单了,可现在学者想研究点古代历史,得先回头补汉字课,不然那些老档案就是一堆看不懂的符号。日本倒是没彻底丢了汉字,可年轻人用惯了简化的假名,真让他们读《源氏物语》里的汉字原文,照样犯怵。 反观咱们,从甲骨文到篆隶楷宋,这方块字愣是传了五千年。两河流域的钉头字、古埃及的圣书字早成了博物馆里的标本,就汉字还活得好好的,成了文化的“活化石”。 更关键的是,咱们方言差得比欧洲国家语言还大,南方人说粤语,北方人说东北话,张嘴可能听不懂,但一写汉字,“举头望明月”谁都明白。要是换成表音文字,估计早就跟欧洲似的,各国文字各玩各的了,哪来的大一统文化根基。 孔子编《六经》、司马迁写《史记》、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这些压箱底的文化宝贝全靠汉字传下来的。现在咱们随便找个中学生,都能念几句“关关雎鸠”,翻两页《论语》,可韩国年轻人想知道自家王朝当年怎么跟明朝交往,得请懂汉字的专家翻译,越南学者研究古代农业技术,还得对着汉字文献猜意思,这对比多明显。 韩国二十位前国务总理都联名建议恢复小学汉字教育,说白了就是发现不对劲了,没了汉字连自己的历史都接不上了。这就跟盖房子似的,汉字是地基,早年嫌麻烦拆了地基,现在楼盖到一半发现晃得厉害,才想起地基的重要性。 咱们能顺着汉字摸到五千年的文化脉络,能直接跟古人对话,这可不是随便哪个国家都有的福气。高教授说没有汉字民族文化基础会动摇,这话一点不假,看看邻居们的遭遇就知道,丢了汉字,就跟丢了祖传的地图似的,走着走着就忘了自己从哪儿来。 这文化的根啊,还得靠汉字这根线牵着,断了线可不就成了没头苍蝇。

0 阅读:26
萧兹探秘说

萧兹探秘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