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杀了魏忠贤不久,大明朝就垮了?很简单的道理。给魏忠贤一百万军费,他会吞掉四十万,但会把剩下的六十万送到前线。因为他清楚,自己再贪更多,士兵没饭吃,军队就打不了仗。可要是把这笔钱交到东林党手里,他们能给你贪走九十万,真正用在军队的微乎其微。 崇祯刚一上台,毫不留情地拿下了权势熏天的魏忠贤,满朝文武里头叫好的不在少数,毕竟魏忠贤的名声确实臭,老百姓和士大夫谁都对他恨得牙痒痒。 然而,外人没想到的是,这位被骂了无数年的大太监一倒下,明朝反而像泄了气的皮球,没几年就被李自成攻进了北京,最后连皇帝都选择自己了结性命。 却是最主要原因,绕不开明末最现实的问题——国库银子越来越紧张。当时的明朝,边关打仗、灾荒不断,军费、赈灾全得靠朝廷拨款。 可国库里头早就见了底,那钱怎么腾出来?魏忠贤有自己的路数,盯紧了江南的肥商和地主,一口气加了工商税、海关税。 这批钱虽然得过他的手,他肯定先捞上一块,但剩下的银子总归能送到军队里,士兵有饷,不至于落草造反,前线还能维持。 如果换作东林党接手,他们对自己人可下不去手,自己是江南士绅出身,给朝廷找钱时就各种推脱,甚至力主减免这些“苛捐杂税”。 殊不知,朝廷一没钱,士兵的饷银就彻底断了,军队还没遇敌人就散了伙,表面一套套道德文章,实际上却捂紧了自家腰包。 再看东林党掌权后,废掉了所有影响商人利益的税收,说是体恤百姓,实际上是给自家圈子松绑,税捐一废,财政漏洞直接摆在那,没有钱,军饷断、赈灾要不来、连京师吃饭都成问题。 再加上一群文官在朝堂里成天为鸡毛蒜皮的事争个不停,没有什么实在的措施,前线打仗要钱要粮,朝内只剩下争名夺利,到了崇祯想办实事的时候,他却发现手里除了琐事就是烂摊子。 魏忠贤虽然不是好人,但他的那点狠劲和势力,多少还能把大明的气运拖一拖,他懂得养军队、抢时间,不至于让国家立即垮掉,而等到东林党完全上台,既不会搞钱也不会用人,只管抱着“清议”自居,遇到事不是相互推卸责任,就是内耗消耗殆尽。 前线将领等军饷都快饿死,朝堂上的文人还在争论章程,打仗要命、吃饭要钱,可在这些人手里,哪还有多少银两能流进军队仓库? 再看崇祯这个皇帝,他拼死拼活想把烂摊子收拾好,只可惜主意都在文官堆里出不来,临阵磨枪一点用都没有。 所以说,很多事不是有了道德口号、嘴上公道,国家就能稳住。像明末这种局面,别看魏忠贤是个奸滑的角色,但能在乱世下硬撑几下靠的是本事,不是不争气的清流派能替代的。 这段历史,最后只能说明一点,治国要钱要人还要实干,靠只会口头文章、光讲名节的东林党,明朝灭亡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 参考信源:澎湃新闻——明朝灭亡是因为崇祯诛杀了魏忠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