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日本软肋,琉球群岛! 发现没有,日本虽然强硬的跟俄罗斯要北方四岛,但是,在琉球群岛上,却没有这么硬气,反而有些心虚。 很多人可能都忘了,或者根本不知道,根据二战后确立的国际秩序,日本的领土范围其实是有明确界定的。著名的《波茨坦公告》第八条写得清清楚楚:“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请注意这里的关键词,“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 这就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操作空间。而另一份《雅尔塔协定》,则直接将北方四岛划归了苏联。从法理上讲,日本现在的领土主张,其实都建立在这些战后协议的模糊地带和后续的大国博弈之上。 那么,琉球群岛呢?它恰恰就处在那个“吾人所决定”的模糊地带里。它并不在公告明确列举的四大岛之内。二战后,琉球群岛并没有直接“回归”日本,而是被置于美国的托管之下。 直到1972年,美国才将琉球的“施政权”交还给日本。注意,这里用的是“施政权”,而不是“主权”。这就像一套房子,房主把钥匙交给你让你代为管理,但房产证上写的名字不一定是你。这个法律上的细微差别,就成了琉球地位问题的一根刺,深深扎在日本的心里。 既然法理上存在这么大的模糊空间,日本为什么不强硬起来,像对俄罗斯一样,对全世界大声宣布“琉球就是我的”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它不敢。 这根刺,恰恰是日本自己最脆弱的地方。琉球群岛上,驻扎着超过七成的驻日美军,嘉手纳空军基地等军事设施,是美日安保条约在亚太地区最前沿的支点。 日本的国家安全,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这些美军基地的存在之上的。如果日本政府真的去深究琉球的主权问题,就等于是在质疑美国当年“移交施政权”的合法性,这无异于在盟友的底线上蹦迪。华盛顿会怎么想?一个敢于挑战美国战后安排的日本,还值得信任吗?美日同盟的根基,可能都会因此动摇。 所以,日本在琉球问题上只能“心虚”。它必须假装1972年的移交就是天经地义的,假装主权问题已经不存在,因为只有这样,美日同盟的军事部署才能名正言顺,它的国家安全大厦才不会坍塌。 这种心虚,还体现在对琉球本土文化的态度上。琉球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历史和文化认同,与日本本土差异巨大。近年来,琉球民众的反基地情绪日益高涨,甚至出现了寻求独立的声音。 对于这些,东京政府总是采取压制和淡化的态度,因为它害怕一旦这股火苗烧起来,自己不仅会失去重要的军事基地,甚至可能面临国家分裂的风险。这可比失去几个荒岛要严重得多。 对比一下北方四岛,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那里没有美军基地,不涉及美日同盟的核心利益,也不会引发国内大规模的分离主义运动。 它成了一个“安全”的爱国主义议题,可以用来凝聚国内共识,展现强硬姿态,而不用担心付出什么实质性的代价。对俄罗斯喊得越凶,就越能向国内民众展示自己的“骨气”。这种外交上的“选择性强硬”,恰恰暴露了日本作为一个国家的真实处境:它的腰杆,并没有看起来那么直。 琉球群岛就像一个精密的开关,连接着日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既是日本军事战略的基石,也是其主权合法性上一个无法愈合的伤口,更是其内心深处最大的不安。 日本可以和俄罗斯在冰冷的北海上对峙,却不敢在温暖的琉球海边深究自己的历史。这种矛盾和纠结,构成了现代日本国家身份中最复杂、也最痛苦的一部分。 那么,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一个国家的领土边界,究竟是由法律文件决定的,还是由实力和战略需要决定的?当历史、法理和现实政治发生冲突时,一个国家又该如何自处?这恐怕不仅仅是日本需要面对的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