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核威慑“掰手腕” ,到底谁才是纸老虎? 近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围绕核威慑展开了一场隔空较量,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核战略平衡的广泛关注。这场“核擂台”上的交锋,始于普京高调宣布俄罗斯的新型“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已完成一次长达1.4万公里的飞行试验。 普京在与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及各集群指挥官举行会议时宣称,这款导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产品,并指出要使该武器正式投入使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格拉西莫夫向普京汇报时详细说明,这次试验于10月21日进行,导弹在空中持续飞行了大约15小时,且这一距离并未达到该武器的能力上限。他强调,“海燕”导弹的性能特征使其能够保证“在几乎任何距离上对受到严密保护的目标实施精确打击”。 普京已下令为“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的部署准备必要的基础设施,并明确其武器级别及潜在用途。这款导弹的核动力装置理论上赋予其无限航程,能够绕开反导系统,甚至可能从任意方向发动突袭,从而给现有预警系统带来严峻挑战。 然而,有分析指出,这款导弹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成本高、风险大,甚至可能造成核污染,因此更像是一种“战略威慑秀”,而非即时可用的实战武器。西方专家对其安全性和实用性持怀疑态度,有美国官员曾称其为“飞行的切尔诺贝利”,因为测试中可能排放放射性物质;过去的一些测试失败也佐证了这些担忧。 就在普京宣布“海燕”导弹试验成功的第二天,俄罗斯进一步采取了行动——普京签署法律,正式废止与美国政府签订的《钚管理和处置协定》。该协议最初于2000年签署,2011年批准,规定双方各自处置34吨被宣布为超出军事计划需求的武器级钚,这些钚足以制造数千枚核弹头。 俄方对正式废止《钚管理和处置协定》的解释是,美国制裁、援助乌克兰法案、北约东扩以及在东欧地区加强军事部署等行为,从根本上改变了协议签订时的战略平衡,并对战略稳定构成了进一步威胁。这一举措实际上终结了俄美之间一项重要的冷战后核安全协议,进一步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面对俄罗斯的连续动作,特朗普迅速作出了回应。在乘坐“空军一号”前往亚洲访问途中,他对记者表示,普京应该集中精力结束乌克兰战争,而不是测试导弹。他直言不讳地说:“一场本该一周就结束的战争如今很快将进入第四年。那就是他应该做的事,而不是试射导弹。” 与此同时,特朗普也展示了美国的核威慑力量,他宣称:“我们有一艘核潜艇,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核潜艇,就在他们海岸附近。” 特朗普补充道,正因为如此,美国的导弹“不必飞8000英里、(大约12875公里)”。特朗普的这番话暗示美国的核力量更加直接和即时,无需依赖长距离飞行的导弹即可构成威胁。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试图淡化“海燕”导弹试验对两国关系的影响,称试验不应影响俄罗斯与美国的互动,并表示“这里没有任何可能令俄美关系紧张的因素”。他重申,尽管对对话持开放态度,但俄罗斯始终以国家利益为指导并致力于保障安全,新武器系统的研发正是基于这一任务导向。佩斯科夫还指出,当前俄美关系处于最低水平,仅显现出恢复关系的微弱努力,但俄罗斯对接触持开放态度。 这场核威慑的“掰手腕”实际上反映了美俄两国不同的核战略思路。俄罗斯依靠的是“非对称威慑”战略。面对美国在传统核力量和多层反导系统上的优势,俄罗斯着力发展像“海燕”这样的新型武器,以突破现有的防御体系。 这些被普京在2018年称为“无敌”的武器,包括核动力巡航导弹和核动力无人潜航器,旨在提供对首先打击的保证报复能力。这种策略的核心是用“奇招”弥补整体劣势,通过“不确定性”来获取谈判筹码。普京深知俄罗斯在综合实力上无法与美国全面抗衡,但他试图让特朗普相信俄罗斯“敢赌命”,从而在心理层面建立威慑。 相比之下,美国的核威慑则建立在“全面压制”的基础上。特朗普提及的核潜艇很可能是美国的“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这些潜艇以其出色的静音性能著称,能悄无声息地潜伏在对手近海,随时准备发射导弹。 美国拥有全球最成熟的“核三位一体”力量,即陆基、海基、空基、三位一体,尤其是海基核力量、——14艘战略核潜艇,每艘携带20枚洲际导弹,总共能发射数百枚核弹头,随时待命。这种威慑不需要频繁炫耀,但它的存在感,始终悬在对手心头。美国的策略是通过“确定性”来展示绝对优势,让对手明确意识到挑战美国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