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的两个现实,一个是就是新加坡总理黄循财所说的,东南亚最大的投资国是美国不是中国。第二个现实就是,不管我们对东盟国家再友好,东盟国家大多都还是站队美国的。 要弄明白这事儿,得先戳破一个误区:贸易额高不代表绑定牢,就像天天一起吃饭的未必是过命兄弟,真遇事了还是得看谁能递上硬家伙。 新加坡总理说美国是东南亚最大投资国,这话可不是空穴来风,光看 2022 年美国对越南的直接投资就达 35 亿美元,同比还涨了 27%,更别说这些投资大多扎在半导体、稀土这种掐脖子的核心领域,相当于直接给东盟国家的产业安上了 “美国芯”。 中国给东盟修的桥、铺的路确实多,但这些基建本质是 “公共餐具”,谁都能用,用完了未必记着谁给的,可美国给的技术和市场准入是 “专属钥匙”,能直接打开高端产业链的大门,这诱惑力显然不一样。 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再高,本质还是 “中间品游戏”。越南 2023 年出口里,外国增加值占比飙到 48%,创下东南亚新高,这里面不少是中国造的零部件,运到越南组装一下再卖去欧美。 说白了,中国更像个 “供货商”,东盟拿了货能转手卖给别人,断了合作无非是换个供货商的事儿,疼是疼,但死不了。 就像中越贸易额占东盟对华贸易的 25.2%,看着挺吓人,可越南在美国的贸易伙伴里已经冲到第 7 位,还是美国第三大贸易赤字来源国,一年亏 1040 亿美元都乐意,因为美国给的是终端市场和品牌订单,这是中国给不了的。 中国的贸易绑定就像用橡皮筋拴着,看着紧,一使劲就能拉开,美国的绑定是用螺丝拧着,想拆得费大劲。 更关键的是,美国手里有中国没有的 “硬通货”—— 安全承诺。菲律宾宁可让卡加延省的海军基地被美军翻修,顶着省长 “怕成战场” 的抗议,也要签《加强防务合作协议》,允许美国用 9 个军事基地,因为南海的岛礁纠纷里,中国的友好是 “口头劝和”,美国的军舰是 “实际撑腰”。 1990 年代菲律宾把美军赶出去过,可现在又把人请回来,说白了就是觉得安全比面子重要。 美菲日还开了首次三方峰会,明着说要 “强化防务合作”,这等于给菲律宾上了双保险,这种军事层面的绑定,可比中国送几条高铁实在多了,毕竟枪杆子比车轮子更能让人安心。 美国还特别会搞 “圈子文化”,牵头的印太经济框架一下子拉了 7 个东盟国家进来,凑成 14 国小团体,专门在供应链、数字经济这些领域定规矩,明着说要 “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虽然这框架贸易谈判磕磕绊绊,但架不住东盟国家想搭车,马来西亚就靠着电子制造业优势,在中美半导体竞争里两头拿好处,却悄悄把技术标准往美国那边靠,因为美国能给芯片设计、设备供应的许可,中国给的是封装测试的订单,高低立判。 越南更精明,一边接中国的零部件,一边跟美国谈关税减免,还拿到美国帮着发展半导体的承诺,这种 “吃中国饭,跟美国走” 的操作,本质就是看准了中国的绑定是软的,美国的绑定是硬的。 中国的基建投资其实也有短板,大多是政府主导的长线项目,比如在印尼修高铁,钱花了不少,但当地民众能直接感受到的好处有限。 美国的投资多是私营企业主导的制造业项目,能直接创造就业,比如苹果把生产线迁到越南,带动当地配套企业起来,工人拿了工资自然念美国的好。 更别说美国还会用 “胡萝卜加大棒”,对听话的给补贴,对不听话的就卡技术,越南要是敢倒向中国,半导体设备可能就断供了,这种威慑力中国根本用不了。 东盟国家心里跟明镜似的,跟中国合作能赚快钱,跟美国合作能保长久,孰轻孰重不难选。 说到底,中国的 “软绑定” 就像温水煮青蛙,舒服但没安全感,美国的 “硬绑定” 是冷水泼头,疼但清醒。东盟国家既要中国的便宜货和基建,又要美国的安全伞和技术,这种两头下注的选择,本质是因为中国没能把贸易优势变成不可替代的控制力。 美国靠投资扎根基、靠军事给底气、靠圈子定规矩,每一步都踩在东盟的刚需上,而中国的友好和贸易,更像锦上添花,没到缺一不可的地步。 毕竟在国际社会,感情是最不值钱的,能攥在手里的技术、基地和市场,才是真的靠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