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巫被早期欧洲基督徒视为邪恶存在,由此孕育出今日万圣节最经典的形象。 历史上

时年六月 2025-11-01 11:55:31

女巫被早期欧洲基督徒视为邪恶存在,由此孕育出今日万圣节最经典的形象。 历史上,女巫的形象千变万化:或是围着沸锅、满脸疣子的佝偻老妪,或是头戴尖帽、跨骑扫帚、尖声怪笑的狰狞巫婆;到了流行文化里,她们又成了会眨鼻子的善良邻家主妇、努力掌控魔法的笨拙少女,甚至并肩对抗黑暗的三位魅力姐妹。然而,真实的女巫史却是一片阴翳——对她们而言,往往意味着死亡。 最早的女巫,只是行巫术之人:念咒语、求精灵,盼借超自然力量带来改变。 多数被控女巫者,其实不过是懂草药的巫医或被人称为“智慧妇人”的女子,其职业选择被误解为与魔鬼缔约。史书对女巫的确切出现时间莫衷一是,但最早记载之一可见《圣经·撒母耳记上》(成书于公元前931–721年间):扫罗王求隐多珥女巫招回先知撒母耳的亡灵,以助其击败非利士人。女巫招来撒母耳,亡魂却预言扫罗及其诸子将死。次日,扫罗之子阵亡,扫罗自刎。其他《旧约》篇章亦谴责巫术,如常被引用的《出埃及记》22章18节:“不可容女巫存活。”更多经文告诫不得占卜、念咒或交鬼。 十五世纪中叶,欧洲“女巫狂躁症”真正爆发。酷刑之下,无数被控女巫“认罪”,承认各种恶行。不出百年,猎巫成风,大多数被告被处以火刑或绞刑。单身女子、寡妇及其他社会边缘女性尤其遭殃。1500–1660年间,欧洲约有八万人被处死,其中近八成是女性,被认为与魔鬼结盟且性欲炽烈。德意志处决人数最多,爱尔兰最少。 1486年,两名备受敬重的德国道明会修士出版《女巫之锤》,堪称“猎巫指南”。该书将巫术定为异端,迅速成为新教与天主教追捕女巫的权威依据。逾百年间,其销量仅次于《圣经》。 当欧洲猎巫退潮,新世界却接过火炬。 十七世纪末,殖民地饱受法英战争、天花疫疾及原住民袭击之苦,紧张氛围亟需替罪羊。最著名案例当数1692年马萨诸塞塞勒姆审判。九岁女孩伊丽莎白·帕里斯与十一岁阿比盖尔·威廉斯出现抽搐、身体扭曲及尖叫(今认为系麦角真菌中毒)。随后更多少女出现症状,集体歇斯底里爆发,三名女性首先被控:萨拉·古德、萨拉·奥斯本与蒂图巴(帕里斯家奴)。蒂图巴认罪并指控他人。6月10日,布里奇特·毕晓普成为首位被绞死者。最终约一百五十人被控,十八人丧命,其中包括六名男子。

0 阅读:0
时年六月

时年六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