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华人表示,华人精英移民到美国之后,不出两代,基本上都成为普通人,为什么那么多华人拼尽全力,却换不来下一代的传承? 在纽约的一场社区讲座上,一位华人学者说出了一句话:“我们这代人,拿着名校博士、硅谷高薪、曼哈顿豪宅;但我们的孩子,长大后却像是在社会边缘徘徊。” 这番话并不新鲜,早几年在一些美国高校的留学生微信群里,也有人发出类似的感慨。看上去华人在美国的第一代拼得很厉害,学历也高、收入也好,买房买车,生活条件不差。 可等孩子长大了,却感觉和主流社会的距离越来越远。这种现象不是个例,也不是最近才有的苗头,而是已经被不少研究机构关注过的现实问题。 我们都知道,美国社会表面上讲机会平等,但实际上族裔差异、社会阶层固化的问题一直存在。华人作为“模范少数族裔”常被标签化。 说他们勤奋、守法、成绩好,可这类标签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总是优势。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公开的报告显示,华裔学生在教育阶段的确表现优秀,可等到职场。 特别是企业高层或者政府要职,华人的比例却远远低于其他族裔。这不是能力不行,而是天花板在那里。许多华人家长寄望于“阶层跃升”,但社会结构本身就不那么轻易让你上去。 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悄悄影响着他们的路径。第一代移民多是成年后来到美国,带着目标和责任感,拼尽全力是为了改变命运。 而第二代孩子从小在美国长大,接受的是主流文化教育,价值观自然与父母不同。父母强调教育、稳定、好工作,孩子可能更想要自由、创造、个性发展。 这本身没有对错,只是目标不同。但问题是,第二代在主流社会中依然容易被边缘化。比如职场晋升中,华人往往被评价“技术好但不适合领导岗位”。 或者在文化表达上不够突出。这些无形的偏见,会慢慢地压缩一个人的发展空间。除了职场,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因素是“社会关系网络”。 美国社会很多时候靠的是资源整合和人脉圈子,尤其是在政治、法律、媒体等领域,更加看重背景和交流能力。第一代华人移民往往局限在科技、工程、医疗这类专业领域。 虽然收入不错,但社会影响力不高。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限于家庭圈子,很难进入那些能真正“传承资源”的社交网络。这不是努力不努力的问题,而是起点和路径不同的问题。 而一旦进入大学,第二代华人孩子又常常面临文化认同的困惑。一方面他们不完全融入美国主流青年文化,另一方面又与父母的价值观有距离。 很多人在这种夹缝中长大,缺乏归属感。归属感缺失会影响自信,也会影响一个人是否敢于追求冒险和突破。这种心理上的无形障碍,不比学历和能力差,甚至影响更深远。 当然,也有不少第二代华人通过自身努力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比如从政、创业、参与社会运动等,但这类人依然是少数。 他们的成功往往也伴随着更大的身份挣扎和文化碰撞。主流社会对华人的刻板印象仍然根深蒂固,这使得很多人不得不花额外的精力去证明自己。 所以,不是华人不够努力,也不是孩子不愿意拼,而是有些事情,光靠努力解决不了。要想真正实现“代际传承”。 除了学习和工作,可能更重要的是建立更强的社区连接、社会参与和文化自信。这条路不容易走,但总要有人先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