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公开指出:“在半导体领域我们和欧美国家的差距

疾冰预防说 2025-11-04 11:10:02

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公开指出:“在半导体领域我们和欧美国家的差距,虽然至少是三代的技术,但这样的劣势只需要花 5 - 10 年的时间来挽回。” 这是77岁的尹志尧凭着几十年经验拍着胸口说出来的实话。他说得直白,中国半导体和欧美确实差了三代,从28纳米到14纳米、再到7纳米、3纳米,每一代都是技术的飞跃,而我们现在,21%的产能还在28纳米以上,7纳米才刚试水,成本还高出别人一倍。 但问题不在差距,而在能不能追。尹志尧说,这差距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能打通的副本”。他之所以有信心,关键在于一个词:人才。 他自己带回来的15个人,个个是大厂老兵,干过台积电、Intel、应用材料这些顶级公司。有的人在美国混了20年,一回来就上手,把中微的刻蚀机拉到了5纳米,精度达到头发丝的350万分之一,还搞出了“双台机”,连台积电都在用。 正是这支团队打下的基础,让中微后来在更先进技术上持续突破。它的刻蚀机是真的拿得出手。不光中芯国际在用,连台积电的 3 纳米生产线都用了它的设备,在关键的沟槽刻蚀环节,占比都到 23% 了,有些性能比行业老大应用材料的还强。 它后来做的薄膜沉积设备,也打破了东京电子的垄断,沉积速度比对方快 20%,价格还便宜 15%,2024 年三季度营收一下子涨了 13 倍,全球市场份额冲到 18%。 这种专挑行业里的关键环节突破的路子,也给其他国产设备企业指了条明路。 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人才回流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美国芯片行业三分之一的工程师是华人,在硅谷搞设备的七成是中国留学生。 这些人一旦动了“回家”的念头,美国再先进的设备也只能干瞪眼。 再看张汝京,这位被称为“中国半导体之父”的老前辈,2000年从台湾带着300人到上海,用13个月建成中芯国际,10年内做到全球第三。 66岁创办新昇半导体解决硅片卡脖子问题,70岁又建芯恩,做出良率90%的8英寸芯片。 他的徒弟,现在遍布各大芯片企业,带着团队继续打怪升级。 不仅人牛,钱也跟上了。中微公司750人里一半身家千万,全员持股,新员工几年就能拿到百万收入。这不是福利,这是激励。而大陆这两年新建了9座12英寸晶圆厂,中芯国际汽车芯片订单涨了40%,华虹成了全球第三大车规级代工厂,设备和产能都在朝规模化迈进。 2025年上半年,中芯国际营收323亿元,净利润23亿元,同比增长接近40%。 华虹整合华力微之后,市值飙到1300亿元,连高盛都上调目标价,认为中国AI芯片扩产潜力巨大。中芯扩7纳米、14纳米产能,华虹准备建新的28纳米工厂。 这些变化背后,是一整代工程师的坚持,尹志尧强调,设备被卡可以慢慢解决,但人才不能断。 现在人才回流、钱也到位了,但半导体不是某一家企业牛就行,整个产业链得拧成一股绳。 现在缺的不只是尹志尧这种领头人,工厂里能搞定量产工艺的工程师、会维护设备的技师,一缺就是几十万人。 还有那种既懂芯片设计又懂材料的复合型人才,更是难找,而且不少技术在实验室里能做出来,到了工厂量产就出问题,要么良率上不去,要么成本降不下来,从样品变成能卖的商品,中间还有好多坎要过。 另外,设计芯片的、造晶圆的、做设备的企业之间,配合还不够顺,比如设备厂新出的机器,没人帮忙测试改进就难升级,设计公司也不敢随便用没经过验证的国产设备。 这场技术追赶拼的不是嘴上的豪言,而是脚踏实地的积累。中国半导体的路还长,但只要人还在,技术就不会断。

0 阅读:4
疾冰预防说

疾冰预防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