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可能已经没人可死了,有俄军士兵在打扫顿涅茨克康斯坦丁诺夫卡方向的战场时,发现阵亡的乌军士兵多为外国雇佣兵,占比可能至少达到60%左右,其中包括非裔美国人和拉丁美洲国家的人。 这片焦土上散落的证件最能说明问题:一张哥伦比亚驾照嵌在弹片缝隙里,旁边是非洲某国的难民登记卡,这些来自不同大陆的身份证明,无声印证着战场人员构成的诡异变化。 而这样的场景,正和乌克兰腹地的荒诞景象形成呼应,2025年10月初,有民众拍到一场婚礼被征兵人员打断,新郎刚戴上戒指就被带走,这样的画面在各地屡见不鲜。 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指向的是同一个现实:乌克兰前线的人力缺口已经大到难以填补。 为了撑住战局,征兵范围不断扩大,2024年4月3日起,征兵年龄下限从27岁正式降至25岁,后来甚至允许60岁以上身体尚可的老人签军事合同,连17岁少年参军的讨论也时常出现。 但即便如此,主动应征的新兵只占12%,更多人是在街头、商场甚至疗养院被盘查带走,反抗就可能面临刑事指控。 强制动员没能解决问题,反而催生了大规模逃亡,乌克兰最高法院曾承认逃兵案件激增,有前线指挥官透露,部分阶段逃兵人数比伤亡数还多,乌媒估算到2024年底逃兵已近17万。 后方社会因此加速空心化,钢铁厂的招工海报上几乎全是女性身影,本土劳动力池已近枯竭。 缺口最终只能靠外国雇佣兵填补,月薪3000美元的招募广告,吸引了大量全球失意者,拉丁美洲的失业青年、非洲挣扎在温饱线的年轻人,都把这份合同当成改变命运的机会。 但现实很快给了他们重击:有法国雇佣兵透露,自己掏了5万欧元买装备,薪水还常被拖欠,更要命的是,他们因阵亡无需支付抚恤金,成了更“廉价”的消耗品,优先被派往康斯坦丁诺夫卡这类最惨烈的战场。 这些异乡人的结局,和被强征入伍的乌克兰人并无不同,一旦踏上前线,国籍和身份便失去了意义。 乌军与俄军悬殊的火力差距摆在那里,欧盟曾承诺交付的炮弹进度始终未达预期,即便2025年9月欧盟称已交付80%,前线仍面临弹药短缺。 有参加过伊拉克战争的美国老兵说,巴赫穆特前线士兵平均存活时间仅4小时,康斯坦丁诺夫卡的战况只会更糟。 如今前线旅级单位兵力往往只剩满员的七成,士兵一个月只能轮休四天,极度疲劳让士气低落到极点。 俄军的炮弹不会区分目标国籍,乌军内部还曾因待遇问题爆发本土士兵与雇佣兵的斗殴。 康斯坦丁诺夫卡战场上的那些证件,本质上是两种绝望的缩影:乌克兰人被“义务”捆绑,异乡人被“金钱”诱惑,最终都成了战局的牺牲品。 这场人力消耗战,透支的不仅是乌克兰的未来,还有无数异乡人的生命。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