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在红军城完全封闭了包围圈,东面卫星城季米特洛夫的乌军彻底成了瓮中之鳖,这下就

洛风阐社会 2025-11-05 10:01:21

俄军在红军城完全封闭了包围圈,东面卫星城季米特洛夫的乌军彻底成了瓮中之鳖,这下就算想跑都跑不出去了,命运就两种:要么投降,要么死。 先说说这个包围圈有多结实。 根据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向普京汇报的情况,俄军中部集群第2、第51集团军把乌军第25空降旅、第79空突旅等31个营级单位全兜在了里面,算下来足足5500人,这可是俄乌冲突以来俄军单次包围乌军人数最多的一次。 红军城本身就是顿巴斯的交通心脏,六条高速、五条铁路在这儿拧成疙瘩,丢了这儿乌军整个顿巴斯防线就得散架,所以俄军这次是志在必得,连普京都穿着迷彩服跑到前线指挥所督战,这架势显然是对包围圈的稳固性胸有成竹。 反观乌军那边,总司令瑟尔斯基也急匆匆跑到离红军城才6公里的米尔诺格勒督战,可手里啥干货没有,既没带援军,也没拿新装备,就只敢下死命令让部队突围,说白了就是“光喊口号不办事”,这反差简直太明显了。 要是跟2023年的马里乌波尔战役比,俄军的进步能看得更清楚。 当年打马里乌波尔,俄军还得靠“炮火开路”的笨办法,坦克连个像样的防护都没有,被乌军反坦克武器揍得够呛,无人机更是少得可怜,整场仗打下来拖了老长时间。 可现在不一样了,俄军的装备和战术早迭代了好几轮。 无人机从当初的“落后分子”变成了“战场主角”,“柳叶刀”“立方体”这些攻击型无人机满天飞,连专门的无人机兵种都要成立了,季米特洛夫的乌军藏在哪儿、补给线在哪儿,全被无人机扒得明明白白,想跑都没地方躲。 更狠的是那些滑翔航空炸弹,从250公斤一路升级到3吨重的FAB-3000,射程70公里还能精准到10米,乌军修了10年的工事都扛不住,包围圈外围的防御点三下五除二就被端了,哪像马里乌波尔那会儿还得逐个碉堡啃。 炮兵也换成了“旋风”-S高精度火箭炮,配上无人机侦察,炮弹跟长了眼睛似的,乌军想增援都没法靠近,这包围效率自然比当年高多了。 再看被围的乌军,早就不是当年那支能硬扛的队伍了。 季米特洛夫这批乌军看着人多,其实水分大得很。 早在今年8月红军城周边作战时,俄军就从地下坑道里抓了47个波兰和罗马尼亚的雇佣兵,到了10月康斯坦丁诺夫卡战役,阵亡的外籍雇佣兵占比都飙到62%了,比乌克兰本土士兵还多。 这些雇佣兵大多是靠着3400美元月薪骗来的南美失业青年,别说跟俄军正规军拼,很多人连基本战术都不懂,在无人机和精准炸弹面前就是活靶子,抵达战场几周内非死即俘。 乌军自己的正规军也好不到哪儿去,俄罗斯国防部的数据显示,光一周内在顿涅茨克方向就损失了10935人,兵源早就见底了,国内适龄男性大量外流,只能靠拉外国人凑数。 更要命的是补给还断了,瑟尔斯基自己都承认前线部队缺粮缺弹药,士兵精疲力竭,面对俄军的包围圈,既没突围的力气,也没等来援军的希望,可不就成了瓮中之鳖。 这背后还有西方援助掉链子的事儿。 俄军用“天竺葵”无人机8月单月就炸了乌10座炼油厂,导致汽油日均减产110万桶,乌军的运输车辆都开不动,补给怎么送得到包围圈里?西方那边更是自身难保,美国国会争论半天都没敲定援乌预算,白宫还让乌克兰自己筹钱买武器,德国、法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军援根本跟不上。 乌军之前靠北约的防空系统还能撑撑场面,现在被俄军“匕首”导弹端了雷达站,防空系统基本瘫痪,FAB-3000炸弹想怎么炸就怎么炸,连个躲的地方都没有。 对比之下,俄军的装备迭代从没停过,从坦克加装“烧烤架”防无人机,到成立专门的突击部队训练场,每一步都踩在战场上的痛点上,实力自然越打越强。 这么一对比就清楚了,红军城的包围圈不是靠运气围上的,是俄军战术升级、装备迭代后的必然结果,而乌军兵源枯竭、补给断裂、外援缩水,实力早就大不如前。 马里乌波尔战役时俄军还得靠硬拼,现在靠精准打击和体系作战就能轻松完成包围,这前后的差距,就是俄乌双方实力变化最真实的写照。 被围在季米特洛夫的那5500人,要么投降要么战死,确实没别的路可走了。

0 阅读:20

猜你喜欢

洛风阐社会

洛风阐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