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中方正式宣布将于2025年11月10日至2026年12月31日对瑞典免签,实现了中瑞关系某种意义上的破冰或者突破。那么,这意味着欧盟对中国免签更近了一步吗? 先看咱们中国这边的动作。从2023年底开始,咱们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这些欧盟主要国家实行了单方面免签,紧接着2024年3月又把瑞士、爱尔兰、匈牙利、奥地利、比利时、卢森堡这六国纳入名单。 这诚意和开放力度,欧洲旅游行业的人看得最明白,他们发现免签政策确实带火了欧洲人赴华旅游的热情,行程甚至延伸到了贵州、云南这些以往比较“冷门”的目的地。 欧洲旅行社和旅游运营商协会(ECTAA)主席法兰克·奥斯特丹都公开呼吁欧盟,应该对中国游客的入境要求予以对等放宽,因为签证要求确实阻碍了人员流动,最终限制的是旅游业的增长红利。 但欧盟机构层面的反应却显得有些迟缓甚至谨慎。这种“温差”其实挺明显的。 咱们希望的是通过这种便利化措施,实实在在促进中欧之间的人来人往,加深民间理解和友谊,为双边关系打下更坚实的民意基础。 用专家的话说,这叫“以民促官,以经促政”。而欧盟那边,内部声音不那么统一,一些国家可能更多地从安全、移民管控甚至地缘政治的角度来权衡签证政策。 欧盟在对华免签问题上为啥这么“纠结”?首要原因是决策机制本身就很复杂。申根区统一的短期签证政策需要所有成员国达成一致才行。 这意味着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有不同意见,都可能让进程卡住。就像葡萄牙旅行社协会主席佩德罗·费雷拉表示的,葡萄牙虽然享受了中国的免签待遇,但对欧盟没有给出对等回应感到遗憾。这种“我们给了,你们却没给”的情况,本身就说明了欧盟内部协调对等政策的难度。 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欧盟内部对华定位存在一些分歧,时不时冒出“去风险”的论调。虽然明智的声音一再强调“去风险”不应该变成“去合作”,但在一些具体政策上,这种谨慎乃至防范的心态还是会产生影响。 说白了,有些人可能还是习惯性地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的发展,把正常的经贸往来和人员交流都赋予过多的政治色彩。 不过,中方这次对瑞典的免签政策,其积极意义不容小觑,它确实可能对推动更广泛的欧盟对华签证便利化产生积极影响。 瑞典作为欧盟成员国,同时也是首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具有标杆作用。这次免签安排,可以说是中瑞关系“更上一层楼”的体现。 它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范例,告诉欧洲朋友们:你看,基于互信和共同利益的开放合作,真的能带来双赢的局面。 这种实实在在的利好,会形成一种市场力量和民间期待。当欧洲的旅游业界看到中国游客和商人因为免签政策更愿意、也更方便地前往那些对中国公民免签的欧洲国家时,他们自然会向本国政府和欧盟机构呼吁,要求提供对等的便利,否则他们可能就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了。这种基于经济利益的自发推动力,有时候比外交层面的呼吁更有效。 所以,综合来看,对瑞典免签肯定是积极一步,是增进中欧人员往来大趋势中的一个重要亮点。但要据此判断欧盟整体对中国公民的免签会立刻全面放开,可能还为时过早。 更现实的路径可能是渐进式的:比如,欧盟层面或许会先考虑进一步简化签证申请流程、缩短审批时间、延长多次往返签证的有效期等。 或者,在成员国层面,可能会有更多国家在双边框架下争取到中国的免签待遇,逐步扩大“免签朋友圈”,从而积量变为质变,最终推动欧盟形成更统一的开放政策。 说到底,中方持续扩大免签范围的举措,就像一次次真诚的邀请,展示了我们开放大门的决心。欧盟是否会报以同等的开放,不仅考验其推进一体化决策的效率,更考验其能否摆脱过时的零和思维,真正从双方人民的福祉和长远共同利益出发。这条路需要更多务实的态度和建设性的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