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5日,中国正式宣布:未来一年内继续暂停对美国商品24%的加征关税,同时保留10%的加征关税税率。 这次中方的动作其实很有讲究,说是“对等回应”,其实就是美方先放了个信号,中方马上给了个反馈,彼此都不想再继续加码,更多是想释放一个缓和的信号,让企业和市场都能松口气,所以才会在美方公告出来三小时后,国内这边直接跟进。 先得说清楚这次暂停 24% 加征关税的商品范围,可不是随便列的,主要集中在民生和生产急需的品类。农产品里,大豆、玉米、小麦这三大主粮全在其中,还有棉花、牛肉、猪肉这些日常消费的品类。 就拿大豆来说,中国每年从美国进口的大豆量大概在 3000 万吨左右,之前 24% 的加征关税要是恢复,每吨成本得涨 200 多块钱,下游的饲料企业、豆制品加工厂都会受影响,最后可能连超市里的豆腐、豆油价格都得跟着涨。 这次继续暂停,等于给这些企业吃了颗定心丸,有饲料厂老板算了笔账,光大豆关税这一项,一年就能省下近 600 万成本,能多雇 20 个工人。 除了农产品,还有不少工业原材料和设备也在暂停之列。比如汽车用的铝合金板材、电子设备里的半导体原材料,还有纺织业需要的涤纶纤维,这些都是中国制造业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 美国的铝合金板材质量好,之前加征 24% 关税时,国内汽车厂要么咬牙承担成本,要么找其他国家的替代产品,可替代产品要么交货慢,要么精度不够。 现在暂停关税,汽车厂又能重新采购美国的原材料,像比亚迪、蔚来这些车企,已经开始和美国铝业公司谈明年的长期供货协议了,计划把采购量提高 30%,就是为了稳定生产。 再说说保留 10% 加征关税的商品,这部分主要是技术含量不高、有替代来源的品类。比如塑料餐具、普通纸制品,还有一些低端的机械零件。这些商品中国自己能生产,或者从东南亚、欧洲也能买到,就算保留 10% 关税,对国内市场影响也不大。 而且保留这部分关税,也是为了给中美经贸谈判留有余地,毕竟关税是双方博弈的重要工具,完全取消不利于后续争取更公平的贸易条件。有经贸专家分析,保留 10% 税率,既不会给国内企业和消费者带来太大负担,又能让美国看到中国的谈判诚意,是个 “稳中求进” 的选择。 这次政策调整,其实和中美近期的经贸互动有关。今年 9 月,中美举行了经贸磋商,美国方面承诺会放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部分限制,比如允许美国企业向中国出口用于汽车、家电的中低端芯片,中国则表示会考虑调整对美关税政策,促进双方贸易平衡。 从 10 月的数据来看,中美贸易额已经有了回暖迹象,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同比增长了 15%,工业原材料进口增长了 12%,这次继续暂停关税,就是把磋商成果落到实处,进一步推动贸易回暖。 美国那边的反应也很积极,美国农业部长当天就发表声明,说这是 “中美经贸关系的积极进展”,能帮助美国农民增加收入。美国大豆协会更是直接给会员发通知,鼓励大家抓住机会扩大对华出口,还组织了 20 多家农场主下个月来中国考察,和中粮、益海嘉里这些大型进口商面对面谈合作。 有美国农场主说,之前因为关税不确定,不敢扩大种植面积,现在知道关税会继续暂停,打算明年把大豆种植面积增加 500 英亩,多雇两个工人帮忙。 对中国消费者来说,这次关税调整也有实实在在的好处。最明显的就是进口农产品价格更稳定了,超市里的美国牛肉,之前因为关税波动,价格忽高忽低,现在价格能稳定在每斤 80-90 元,比去年同期还低了 5 元左右。 还有一些进口零食,比如美国的坚果、巧克力,之前加征关税时,不少品牌都暂停了对华出口,现在也陆续重新上架,电商平台上的进口零食销量,最近一周已经增长了 25%。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政策里提到 “未来一年内继续暂停”,说明这不是长期政策,还会根据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调整。 财政部在公告里也强调,会密切关注中美贸易动态和国内市场情况,适时优化关税政策,确保政策既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又能保障企业和消费者权益。这种 “动态调整” 的方式,能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也体现了中国在经贸问题上的灵活性。 现在距离政策正式实施还有半个月,不少企业已经开始行动起来。进口商忙着和美国供应商谈价格、签合同,下游企业则在制定明年的生产计划,整个产业链都在为关税调整做准备。 从市场反应来看,大家对这次政策普遍看好,有机构预测,明年中国从美国的进口额可能会增长 20%,中美贸易额有望回到 2018 年之前的水平,这对双方来说都是双赢的结果。 这场关税“暂停”是一次理性的回归,但远非冲突的终结。它表明,即便在深刻的战略竞争中,两国仍需为经济稳定留出空间。 信源: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