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以来,第一位高考女状元,语文差一分满分,她的作文更是被

轩叔观察 2025-11-06 11:36:24

她是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以来,第一位高考女状元,语文差一分满分,她的作文更是被《人民日报》刊登,如今她过得怎么样。[给你小心心] 1975年高中毕业后,18岁的刘学红来到密云县高岭公社插队,每天天不亮,她就要扛着铁锹上山,在贫瘠的山坡上种树。 工分本上的数字决定着她的口粮,而那双原本握笔的手,早已磨出了一层厚茧。 山里的夜晚格外漫长,收工后,同伴们聚在炕上闲聊时,刘学红总会点亮那盏煤油灯,她从行李袋里翻出带来的旧课本,一页页地读着。 那时大学实行推荐制,她所在的知青点名额有限,去年唯一的推荐名额给了生产队长的侄子,但她依然坚持读书,仿佛这是黑暗中的一束微光。 1977年村里的大喇叭突然响起恢复高考的消息,刘学红扔下铁锹就往公社跑,十几里山路,她一口气跑完,赶到报名处时汗水已经浸透了衣裳。 复习时间只有五十多天,她翻箱倒柜找出所有能用的资料,连哥哥用过的旧教材都翻了出来,没有完整的试卷,她就靠手抄笔记拼凑知识框架。 白天要完成劳动任务,学习只能放在深夜,煤油灯下,她把政治提纲抄在小纸片上,塞进口袋,干活休息时拿出来看两眼。 考虑到时间紧迫,她放弃了原本擅长的理科,选择了更依赖积累的文科,这个决定在当时需要很大勇气,毕竟文科招生名额更少。 考试那天,县城中学的教室里坐满了年龄各异的考生,有刚毕业的中学生,也有年过三十的老三届,两人共用一张木桌,考场里只能听到钢笔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语文试卷的作文题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看到这个题目,刘学红会心一笑。 她想起冻土里顽强生长的树苗,想起老乡悄悄塞进她口袋的烤土豆,想起那双磨出血泡却依然坚持劳作的双手。 文字如泉水般涌出,她将这一年的酸甜苦辣都写进了作文里。 令人意外的是,成绩公布前,她的作文先被《人民日报》刊登了,父亲举着报纸冲进院子,激动得说不出话。 村里人这才知道,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姑娘,写出了被全国认可的佳作,最终,刘学红的语文考了99分,成为北京市文科第一名。 1978年春天,她背着行囊走进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柳树刚刚发芽,图书馆里坐满了如饥似渴的学子们,她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每天最早到教室,最晚离开图书馆。 1982年毕业后刘学红进入中国青年报社,从跑教育口的基层记者做起,她走访了北京城郊的许多学校。 那些破旧的校舍、渴望知识的眼睛,都让她想起在密云山区的日子。 2000年互联网浪潮开始席卷中国,已过不惑之年的刘学红主动请缨,参与创办报社网站“中青在线”。 她重新当起学生,学习网页制作和网络技术,同事们不理解她为何要自讨苦吃,她却说:“新时代的媒体人,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从记者到网站总经理,她完成了职业生涯的转型,那些在煤油灯下养成的学习习惯,帮助她快速掌握了新知识。 2007年,刘学红将珍藏的高考准考证捐赠给国家博物馆,那张泛黄的小纸片,记录着一个时代的转折,也记录着一个人生的转折。 如今退休在家的刘学红偶尔会翻看老照片,密云的山早已绿树成荫,当年种下的小树苗都已长成参天大树。 当年的知青点早已改建为生态农场,那些她亲手种下的果树每年春天依然会开花。 偶尔有迷路的旅人经过,当地老人还会说起那个在煤油灯下读书的姑娘,以及她如何用一支笔写出了自己的未来。 看了刘学红老师的故事,真是感慨万千,网友们也是各有各的看法。 “看到她就想起了我的父辈,他们那一代人,真的是抓住了一次机会就拼尽全力,彻底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考上北大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更难得的是,她后来在媒体行业深耕几十年,四十多岁还能转型去搞互联网,学编程,这份终身学习的精神,比状元头衔更闪亮。” “我们必须承认,她是幸运的,恰好在她最能拼搏的年纪,撞上了恢复高考这个巨大的历史机遇,当然,她准备好了,抓住了。” “对比当下的‘内卷’和‘焦虑’,刘老师这种目标明确、心无旁骛的劲儿,特别治愈。她让我们看到,找准方向,然后沉下心来做长期积累,是多么有价值。” 在你看来,面对人生重大转折,是“抓住机会”更重要,还是“提前做好准备”更关键?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信息来源: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政府 中国青年报

0 阅读:0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