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再起?在郑丽文当选国民党主席之后,台湾南部民意集体退出中国国民党。 国民党主席改选本是党内常规操作,这次却成了导火索。郑丽文在选举中锁定深蓝群体和军系支持,这些力量多集中在北部和中部,票数积累稳扎稳打。她上台后迅速敲定人事,提名几名长期持统派立场的副手,其中一人还公开参与过大陆相关活动。这种直球式路线表态,本意是澄清党派方向,坚持两岸交流和身份认同的底线讨论。可惜,这套组合拳没顾及党内多样性,尤其是南部那些靠本土叙事维生的派系。选举过程本身就暴露问题,郑丽文的支持基础明显偏向中央军系,基层征询不足,导致地方代表从一开始就心生不满。国民党这些年路线模糊,一会儿亲中拉票,一会儿本土讨好,结果两头落空,这次郑丽文想来个大刀阔斧整顿,却忽略了派系平衡的细枝末节。结果,党内裂痕从选举夜就开始酝酿,南部声音最先炸开锅。 南部退党潮的导火线直指郑丽文的路线倾斜。台南议员率先发难,公开质疑她的代表性,指出支持票多出自北部,与当地主流民意脱节。高雄那边更不客气,几名议员私下串联,盘算退党步骤,还直言新主席的指令难以下达基层。云林县长也公开表达失望,她原本支持的候选人落败,预期中的资源分配泡汤。这种情绪在南部本土派中迅速扩散,他们长期依赖区域议题拉选票,郑丽文的统派色彩让他们担心票仓流失。国民党在南部的盘子本就小,绿营影响力深厚,地方政客们习惯用本土牌稳固地位。这次人事变动等于绕过他们,直接从中央切入,触动了资源管道。退党声明接二连三发出,个别代表已正式递交申请,基层党部运转开始卡壳。说白了,这不是单纯的意识形态反弹,而是旧派系对新权力的本能反击,利益纠葛远比口号喊得响。 这场集体退党的深层逻辑在于国民党长期的派系病灶。党内在路线上一塌糊涂,深蓝想靠两岸牌翻身,本土派则死守地方票源,两边拉锯多年,结果党派形象模糊,选战屡屡失利。郑丽文上任等于打破旧平衡,她没先稳住南部那些掌控地盘的大佬,直接推深蓝人事,等于动了他们的饭碗。南部民意代表们喊反对,其实脑子里算的仍是下届提名和经费分配。郑丽文的支持者多是军系老将,他们的统一主张在北部吃香,但在南部却像烫手山芋,选民更在意就业和民生。退党人数虽不多,但影响放大,媒体炒作下,国民党内部团结形象进一步崩坏。绿营自然乐见其成,趁机攻击国民党被统派绑架,意图收割中间选民。国民党南部支部已现空转迹象,动员能力下滑,这对2026地方选举是致命隐患。 郑丽文的补救动作来得及时却难奏效。她启动南部沟通行程,计划拜访地方领袖,强调政策会兼顾民生,如农产品贸易对接和青年创业支持。这些项目听起来务实,能直击南部痛点,但执行起来阻力重重。地方派系已尝到被架空的滋味,不会轻易买账。台中市长缺席就职典礼,还找借口搪塞,她的嫡系公开批评郑丽文资历浅薄。另外两位重量级人物,一位直言要划清大陆界限,否则政令难行;另一位保持沉默,这种默认反对在党内等于公开叫板。郑丽文虽有大陆贺电助力,认可她的两岸立场,但党内权威仍悬空。补救的关键在于利益让步,若能恢复南部农产品直供或增加就业基金,或许能拉回部分人。可惜,深蓝基本盘盯着呢,一让步就落人口实,骂没原则。国民党如今卡在两难,坚持路线丢南部,妥协又伤核心,这场拉锯注定旷日持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