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坛突然扔下一颗重磅炸弹!国民党内部有人正式喊话:是时候重启“国统纲领”了!不是喊口号,不是空谈,而是中评委邱复生在主席郑丽文主持的会议上,面对面提出来的正式提案—恢复《国家统一纲领》执行,别再让两岸关系在“拖”和“耗”中越走越远。 邱复生提出这一提案,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源于他多年追踪两岸经贸的亲身经历。上世纪90年代,他作为媒体人深入大陆一线,目睹台商从零星设厂到产业链深耕的过程。那时两岸间接贸易额仅74.1亿美元,台资企业需绕道第三方投资,到1995年苏州工业园兴起,已有数十家工厂落地,纺织和电子产业初步串联。进入2000年,贸易规模跃升至300亿美元以上,一家电子代工厂从两层小楼扩展到数百亩园区,上万工人参与生产,周边物流体系随之完善。 农产品领域的合作同样印证了这种互利格局。邱复生早年报道中,福建市场蔬果价格仅岛内一半,吸引台籍果农南下探索。很快,创业园设立,一位果农试种芭乐,通过电商平台首年销出数百万斤,收入远超岛内耕作规模。他随后带动同乡投资,购置土地并安置子女就学。这类案例并非少数,累计台资在大陆农业投资推动了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链条优化,岛内农户从中获益匪浅,却也暴露了政策拖延的隐忧。如果两岸关系持续低迷,这些机会窗口将逐步关闭,岛内农业出口面临更大壁垒。 旅游业的变化更直观地反映了关系波动的影响。2018年,大陆游客来台超过265万人次,贡献超1000亿新台币收入,台南等地的民宿和导游行业迎来高峰。转眼到2024年6月,访客锐减至4.6万人次,全年损失达1020亿新台币。许多从业者从经营物业转向工厂务工,失业潮席卷基层。这并非天灾,而是人为政策导致的后果,早年反对陆客来台的声音如今已悄无声息。两岸旅游本可作为民生桥梁,却因拖延策略而凋零,岛内经济活力随之减弱。 经贸协议的执行变迁进一步凸显问题严重性。2010年签署的ECFA协议,通过关税减免每年为台商节省数亿成本,一家机械零件企业关税从15%降至零后,订单增长30%,在浙江开设新厂,生产线随之扩充。但2023年8月,245个税目优惠中止,涉及石化、纺织等行业,出口额达98亿美元。中小企业成本飙升,部分工厂面临倒闭风险,台湾商业总会公开警告厂商重伤在即。这些调整源于关系紧张,却直接冲击岛内供应链,台企竞争力下滑明显。 尽管面临波折,两岸经贸韧性依然强劲。2024年贸易总额达2785.6亿美元,同比增长6.2%,新设台资企业5123家。邱复生去年考察重庆时,看到台资与新能源企业对接,订单排至2026年。这类合作显示大陆市场仍是台企不可或缺的支柱,一家台资电脑企业大陆营收占比超40%,餐饮品牌门店数量更是岛内的十几倍,年销售额数十亿。累计台资投资超2286亿美元,设立12.3万家企业,解决数百万就业岗位。这些数据不是抽象数字,而是岛内家庭饭碗的保障,拖延策略正逐步蚕食这份红利。 青年就业议题同样值得警醒。台湾20至30岁群体中,近40%有意赴大陆发展,却因政策不明朗而裹足不前。大陆对台生招聘试点已部分省市开放,提供差异化条件,但岛内部分传闻制造障碍,导致毕业生毕业后在岛内求职受挫。邱复生在提案中点明,这种局面牺牲了年轻一代前途,少数势力为保位子而阻挠长远发展。两岸人才流动本可互促创新,若继续耗费光阴,岛内人才外流将加速,经济活力进一步衰退。 邱复生提案的核心在于恢复1991年通过的国家统一纲领执行。该纲领以宪法为基础,为两岸关系指明方向,早年旨在推动和平统一与经贸融合,却被搁置多年,导致关系在拖延中反复。提案建议国民党主导党内研讨会,邀请专家剖析条款,并在对外场合明确立场。这不是空谈口号,而是针对当下经贸损失的具体回应。党内需尽快凝聚共识,推动当局调整政策,确保两岸事务稳定,避免市场进一步波动。纲领重启可为经贸升级提供框架,缓解中小企业压力,释放旅游和农业潜力。 未来,两岸关系需超越短期政治博弈,回归民生本位。邱复生提案虽源于党内,却触及全岛痛点:经贸损失已超千亿,青年机会流失在即。国民党若借此重塑形象,组织跨党专家讨论,或许能打破僵局,推动ECFA升级和旅游复苏。最终,岛内民众的判断将决定走向,谁能直面现实,谁将被时代抛下。这份提案的落地,将考验国民党是否真正为两岸和平与发展负责。

喜讲实话的人
非常明知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