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承认过去五年一直在边境挑衅中国,为的就是西方援助,而莫迪也成了世界炙手可热的大红人。但一场空战打得原形毕露,随之被西方抛弃。有人就想了:如果2020年中国边防军与印度不是群殴,而是对印度发起一场有限的局部冲突,血洗印军的战机、军事基地,印度是不是提前五年就被西方抛弃? 中印边境争端由来已久,但2020年加勒万河谷事件成为转折点。那年6月,双方士兵在高海拔地区发生激烈肢体冲突,导致印方20人死亡,中方4人牺牲。这场没有枪声的对抗暴露了印度在高原地带的军事短板。印军原本试图推进阵地,却因后勤跟不上而陷入被动。事件后,印度政府迅速将焦点转向国际舆论,宣称中国侵略领土,以此拉拢西方国家支持。从那时起,印度开始有计划地在边境制造摩擦,目的是借“中国威胁”换取军援和技术转移。这不是偶然,而是莫迪政府战略的一部分,旨在提升印度在印太地区的地位。 过去五年,印度边境行动呈现出明显模式。2021年到2024年,印军多次在拉达克和阿鲁纳恰尔邦地区越线巡逻,甚至修建基础设施,如道路和桥梁,直接挑战中方控制线。卫星图像显示,这些行动往往伴随媒体曝光,印度国内舆论随之高涨。目的很清楚:通过制造紧张氛围,向美国和欧洲证明印度是可靠伙伴。美国国务院数据显示,从2020年起,美印签署多项协议,包括情报共享和联合军演。法国向印度交付36架阵风战机,总价值80亿美元,这笔交易直接源于边境危机。英国和澳大利亚也增加援助,印度军费从2020年的720亿美元升至2024年的830亿美元,其中西方资金占比显著。这些援助不只停留在硬件,还包括训练和后勤支持,帮助印军填补高原作战空白。 莫迪借此机会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2021年QUAD峰会,他与拜登、约翰逊和苏纳克同台,讨论遏制中国影响力。印度媒体称其为“全球领袖”,股市随之上涨5%。2022年G20东道主身份进一步巩固地位,德里峰会吸引40国元首,莫迪的演讲强调民主联盟对抗威权。西方智库如兰德公司报告,将印度定位为南亚支点,援助承诺源源不断。莫迪国内支持率一度达70%,边境英雄叙事成为选举利器。这种“表演式强硬”看似成功,却忽略了军事实力的代差。印军信息化水平落后,坦克和高炮在高原易故障,而中方已部署先进装备,如99A坦克和无人机巡逻网。印度知道全面战争风险巨大,所以选择小规模挑衅,换取短期利益。 2025年局势急转直下。8月1日,中国国防部发布铁证,包括卫星照片和值班记录,证明印军五年内多次越界班公湖北岸。照片显示车辆痕迹和士兵身影,日志精确到小时。这些证据让印度辩解空间缩小。同月,国际媒体曝光印巴空战细节:巴基斯坦使用中国PL-15导弹,在200公里外击落一架印度阵风战机。这不是孤例,印空军在克什米尔上空多次失利,暴露雷达盲区和飞行员训练不足。阵风战机本是印度王牌,宣传中能压制歼-20,但实战中连巴基斯坦歼-10都应对吃力。印度空军指挥系统瘫痪,后勤链在高空断裂,损失达数亿美元。这场败仗如当头棒喝,印度军方短板一览无余。 西方反应迅速冷却。美国五角大楼报告重新评估印太战略,指出印度实战能力不足以牵制中国。2025年9月,美印联合演习规模缩减30%,军售审批冻结。法国达索公司推迟阵风交付,理由是“技术审查”。欧盟援助预算中,印度高原项目资金被挪用。英国议会辩论中,议员质疑印度可靠性,称其更像负担而非资产。莫迪的国际行程锐减,联合国大会上,他发言后鲜有握手。国内舆论哗然,空军家属抗议军费浪费,支持率跌至45%。这暴露了印度策略的短视:靠边境小动作博同情,却忽略实力积累。西方支持从来基于实用,如果印度连巴基斯坦都难敌,如何对抗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