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大家都知道炸毁北溪管道的原凶是谁了吧!   2022年9月26日,波罗的海海

未央秘史 2025-11-06 20:56:56

这下大家都知道炸毁北溪管道的原凶是谁了吧!   2022年9月26日,波罗的海海底的几声闷响,不仅炸断了欧洲与俄罗斯的能源纽带,更揭开了一场围绕霸权与利益的暗战。 北溪1号和2号管道承载着欧洲过半的天然气供应,是老百姓过冬取暖、工厂开工运转的“生命线”,这般关键的基础设施遭遇蓄意破坏,本该一查到底的调查却成了一场持续两年的“糊涂账”。 丹麦、瑞典牵头调查后迟迟没有实质性结果,前者以“证据不足”草草收尾,后者干脆以“无管辖权”停止追查,唯独德国还在勉强推进,却屡屡遭遇盟友掣肘,波兰接到逮捕令后放任嫌疑人逃回乌克兰,种种反常操作让人不得不怀疑背后有人在刻意掩盖真相。 俄罗斯作为管道当事方,多次要求参与调查均被拒绝,联合国安理会的审议也陷入僵局,美国和英国一边否认参与,一边阻挠透明调查,这种“越描越黑”的姿态,反倒让更多人看清了其中的猫腻。 最耐人寻味的是爆炸后的利益流向,管道被炸的同一个月,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量就突破1030万吨,创下当时的纪录,而到了2023年,美国LNG出口量已飙升至8453万吨,同比增长11.7%,稳稳占据全球第一出口国的位置。 这些天然气有超过七成涌向欧洲,价格更是水涨船高,俄罗斯之前给欧洲的管道气每千立方米仅200欧元出头,美国LNG直接卖到600多欧元,近乎三倍的溢价,欧洲却只能被动接受——毕竟能源命脉被掐断,冬天取暖、工厂生产容不得半点拖延。 2024年,美国单靠对欧LNG出口就赚了150亿美元,预计后续还会持续增长,埃克森美孚、雪佛龙等能源巨头的季度利润在那段时间纷纷上涨50%以上,这种精准踩着爆炸节点的获利节奏,很难用“巧合”来解释。 美国的算盘远不止卖高价气那么简单,更核心的是要彻底切断欧洲与俄罗斯的联系,将欧洲牢牢绑在自己的战车上。 此前欧洲依赖俄罗斯的廉价能源,制造业成本长期处于低位,汽车、化工等产业在全球极具竞争力,这种自主发展的态势让美国颇为不满。 北溪管道一炸,欧洲能源成本瞬间失控,德国工业电价三年内暴涨超过200%,天然气价格也达到2021年的两倍多,原本的成本优势荡然无存。 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因为扛不住高能源成本,不得不削减氨产量,甚至将生产线迁到中国广东湛江。 瑞士太阳能企业梅耶博格被美国的税收优惠和廉价能源吸引,计划将德国的生产基地迁往美国亚利桑那州,享受高达14亿美元的税收减免。 奥迪更是计划投资46亿美元在美国田纳西州建厂,只为规避贸易关税和享受《通胀削减法》的补贴,欧洲制造业正在批量流失,所谓的“工业巨人”正在被能源成本和美国的政策诱饵掏空。 欧洲政客的妥协更是让这场利益输送变得顺理成章,德国前总理默克尔早就看清了本质,她直言当初推进北溪管道合作完全正确,德国真正的对手是美国,限制俄罗斯天然气只会导致自身衰退。 但如今的欧洲政客大多与美国能源资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竞选资金、背后团队合作等利益牵扯,让他们很难站在本国民众的立场上决策。 德国为援助乌克兰已经花费超过300亿欧元,民众却在为高价能源勒紧裤腰带,而炸毁管道的嫌疑人居然能乘坐乌克兰驻波兰使馆的外交车辆逃回基辅,这种明显的官方介入痕迹,欧洲政客却选择视而不见。 欧盟曾推出“净零工业法案”,计划到2030年实现40%的清洁技术本土制造,但美国《通胀削减法》的巨额补贴和简化的申请流程,让欧洲的补贴政策相形见绌,企业用脚投票的选择,恰恰说明了欧洲在能源和产业政策上的被动。 反观中国,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战略判断,与俄罗斯签署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协议,每年输气500亿立方米,合作期限长达30年,价格远低于美国卖给欧洲的水平,既保障了自身能源安全,又稳定了生产生活成本。 而欧洲则陷入了恶性循环,2023年欧元区天然气需求较2017-2021年平均水平下降16%,经济增长停滞不前,德国2023年GDP甚至下降0.3%,制造业流失导致失业率上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大幅下滑。 美国则两头得利,不仅通过高价气赚得盆满钵满,还吸引了欧洲的优质产业和投资,进一步巩固了自身霸权。 这场管道爆炸案,本质上是美国为维护全球霸权,不惜牺牲盟友利益的一场经济战。 调查的敷衍、利益的巧合、欧洲的被动、美国的获利,所有线索都指向同一个方向。 欧洲看似短期内通过增加LNG进口和提高库存缓解了气荒,但长期来看,对美国能源的依赖度从2021年的26%上升到2023年的31%,LNG占比更是飙升至53%,能源自主权彻底丧失。 所谓的“盟友关系”,在赤裸裸的利益算计面前不堪一击,欧洲正在为美国的霸权野心买单,而这种牺牲还在持续,未来能否摆脱控制、重建能源自主,恐怕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0 阅读:4

猜你喜欢

未央秘史

未央秘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