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半导体荷兰11月5日晚在声明中称,中国的实体已不再按照既定的公司治理框架运作,并且无视全球管理层的指示。 声明中提到,安世半导体中国子公司开设了“未经授权的银行账户,并指示客户将款项汇入这些账户”。 安世半导体的这则声明,不仅让人质疑其对中国市场的理解程度,更让人看到了某些惯性思维仍在作祟。 在中国运营的子公司,面对的是一个既复杂又高速发展的市场环境,很多时候需要基于本地实际做出灵活调整。 而总部若一味强调制度的“统一性”,却忽视了运营的“适配性”,只会让总部与子公司之间的裂痕越拉越大。 再说到所谓“未经授权的银行账户”。从财务合规的角度,这确实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账户本身,而在于账户设立的背景与动机。 若子公司确实设立新账户用于本地收款,是否是因为原有的结算流程效率低下、难以满足本地客户的结算习惯?是否是因为总部对资金流的控制过于僵化,影响了子公司正常运营?这些问题,声明中只字未提。 换句话说,荷方一口咬定子公司“违规”,却没有说明子公司是否是在现实困境下做出的务实选择。 这种只讲结果、不谈过程的做法,既没有展现出理性,也没有显露出跨国公司应有的治理智慧。 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正在经历调整期,中国市场在供应链重构中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 安世半导体若想在全球竞争中保持优势,离不开中国市场的支撑与协同。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母公司却突然“拆自家台”,无疑会影响外界对这家企业内部稳定性的判断。 这不仅可能动摇客户对其业务持续性的信心,也可能让供应链伙伴对其战略方向产生疑虑。 另外,这份声明也暴露出一个值得担忧的趋势——一些总部位于欧美的企业,在面对中国本地子公司日益增强的自主能力时,心态上出现了不适。 这种不适表现在治理上的“回缩”,即通过制度手段重新收紧对子公司的控制;也表现在话语上的“上纲上线”,即将内部管理问题上升为“合规危机”乃至“公司治理危机”。 而这种心态的背后,其实是对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影响力提升的一种焦虑。 从中国市场角度来看,安世半导体中国子公司目前已经深度融入国内产业链,承担着研发、生产、市场等多重职能。 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执行机构”,而是一个拥有独立决策能力的业务实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总部如果仍然照搬传统的管理模板,不仅无法适应现实,甚至会适得其反。 管理不是压制,而是协同;治理不是控制,而是信任。荷兰总部若一味强调权威,而不去倾听、理解、支持属地运营的实际需求,那最终失去的不只是子公司的配合,还有整个市场的信任。 事实上,中国一直高度重视企业合规建设与国际接轨,近年来在公司治理、财务透明度、反洗钱等方面持续加强监管。 如果安世半导体子公司真的存在合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正常监管渠道进行调查和整改,而非通过在国际媒体发布声明的方式来“声讨”。 这种做法,不仅可能引发监管误读,也可能被其他竞争对手利用,形成恶性舆论。 这起事件的背后,其实是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全球化遭遇波折、本地化运营成为趋势的当下,跨国企业该如何在“总部控制”与“属地自主”之间找到平衡? 安世半导体的做法,显然不是最优解。未来,若想真正实现全球资源最优配置,还需放下傲慢、抛开偏见,真正尊重和理解每一个市场的独特性。 归根到底,企业治理的问题,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理解、信任与协同,才是跨国公司在这个时代最珍贵的资产。 希望安世半导体能从这次风波中反思,而不是继续把问题简单化、标签化。因为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里,真正能走得远的,从来不是最强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那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