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人,被死死地摁在了一座煤矿的地道里。 外面,是刚刚被俄军拿下的红军城。大局已定,插旗只是时间问题。 里面,是弹尽粮绝、退路全无的乌军残兵。 这事儿最拧巴的地方在哪? 不是打不过,而是“不让退”。 前线的士兵早就顶不住了,一遍遍请求撤退休整,但上头就是不批。甚至乌克兰国内的一些前高官,都公开在社交媒体上喊话总司令:赶紧下令吧!再耗下去,这几个旅就得跟着这座城一起陪葬了! 可命令,就是迟迟下不来。 为啥?说白了,谁也不想背“放弃战略要地”这个锅。将军们在办公室里权衡利弊、计算得失,就是没人愿意为这个必然的结果签下自己的名字。 于是,前线的士兵就成了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他们躲进地道,对外宣称物资充足,要决一死战。 听着挺悲壮,是吧? 但凡动动脑子就知道,要是真有那么多补给,干嘛还要一次次派车走那条被称为“死亡公路”的补给线,然后一次次被打成筛子? 嘴硬,解决不了肚子饿。 更绝的是,被寄予厚望的“第一亚速军”,直接拒绝了增援请求。 意思很明白了:我们不去。那是火坑,谁爱跳谁跳。 连自己人都觉得是无谓的牺牲,这仗还怎么打? 有时候觉得,战场上最可怕的,不是敌人的炮火有多猛烈,而是自己人那要命的犹豫、算计,和那该死的“面子”。 一声叹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