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政府最终还是低头了!当地时间11月7号彭博社发表消息称,在安世半导体问题上,荷兰政府已经承诺可以做出让步,荷兰政府表示不再接管安世半导体。 荷兰政府终于放下强硬姿态,明确表态愿意让步,不再坚持接管这家中资控股企业,转而提出两项条件换取局面缓和,这场牵动全球产业链的闹剧,似乎迎来了收场的契机。 谁能想到,当初气势汹汹祭出行政令的荷兰,如今会主动寻求和解?回溯9月30日,荷兰政府突然发布行政令,以所谓“经济安全”为由,粗暴干预安世半导体内部事务,甚至推动企业法庭作出剥夺中资股权的错误裁决,指派人员接管运营。 要知道,安世半导体早已是中企闻泰科技全资收购的企业,中方真金白银的投入让这家曾陷入困境的企业重焕生机,中国工厂更是承担着全球核心产能。荷兰这般横插一脚的行为,无疑是对商业契约精神的公然践踏,也是对中企合法权益的严重侵害。 如今荷兰提出的两项“条件”,细究起来更像是自找台阶。第一项要求中方恢复全球芯片供应,这难道不是企业正常运营的应有之义? 安世半导体的客户遍布全球,中方作为企业所有者,向来重视合同履约,只要企业控制权回归正常,芯片供应自然会按市场规则推进。商业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有订单有需求,何乐而不为? 这哪里是什么苛刻条件,分明是荷兰政府给自己找的台阶,仿佛在说“我退一步,你也得给我个面子”。第二项条件是解决荷兰安世与中国安世之间的财务问题,说白了就是常规对账结算。 企业运营中难免有财务往来需要理清,只要账目清晰、权责明确,合理合规的结算本就是应有程序。中方向来秉持公平公正原则,从不拖欠任何合理款项,这一条件根本算不上障碍。 荷兰将这两点作为让步前提,足见其此前的强硬姿态早已难以为继,只能用这种近乎“无厘头”的条件,掩饰自己骑虎难下的窘境。荷兰的态度转变,绝非突然良心发现,而是现实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自争端升级以来,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陷入动荡,安世半导体荷兰方面10月26日宣布停止向中方工厂供应晶圆,直接导致中方工厂生产停滞,进而影响全球车规级芯片供应。 德国大众、宝马等车企纷纷面临芯片短缺困境,欧洲汽车制造业损失惨重,相关股价波动也反映出市场的焦虑。荷兰本土产业同样未能幸免,半导体产业链的联动效应让荷兰企业叫苦不迭,继续僵持下去,只会是两败俱伤的结局。 中方的应对始终保持着理性与克制,既坚守原则又留有余地。早在11月1日,中方就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宣布对符合条件的相关出口予以豁免,为恢复供应链稳定释放善意。 中方要求其停止行政干预、采取实际行动解决问题。当荷兰提出派员来华磋商的请求时,中方没有拒之门外,而是同意其诉求,这种“得理饶人”的姿态,既展现了大国格局,也为问题解决创造了条件。 或许有人会问,此前荷兰想派谈判团队来华却迟迟未能成行,为何现在突然获得许可?答案其实很简单,谈判的基础是相互尊重与平等相待。 当初荷兰一意孤行、步步紧逼,无视中方合理诉求,这样的“谈判”毫无意义。如今荷兰主动低头让步,展现出解决问题的诚意,中方自然愿意打开沟通大门。这不是妥协,而是对“以和为贵”理念的践行,也是对全球产业链稳定的负责。 荷兰这场自导自演的闹剧,堪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典型案例。当初盲目跟风,以为靠着强硬手段就能拿捏中企,殊不知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没有任何国家能独善其身。 中荷经贸往来密切,中方市场对荷兰半导体产业有着重要意义,强行割裂合作关系,最终只会反噬自身。正如俗语所言“强扭的瓜不甜”,商业合作讲究你情我愿、互利共赢,靠行政干预施压,只会让信誉扫地,失去长远发展的根基。 这场争端给所有国家都上了生动一课:全球化时代,产业链供应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单边主义、霸权行径都注定行不通。尊重企业自主经营权、遵守商业契约精神,是国际经贸合作的基本准则,违背这些准则,必然会付出沉重代价。 荷兰的经历警示世人,不要为了迎合他国而牺牲自身利益,不要为了短期投机而破坏长期合作,否则终将沦为“光屁股推磨——转圈丢人”的笑柄。如今,荷兰谈判团队即将来华磋商,这是解决问题的良好开端。 但真正的转机,仍需荷兰拿出实质性行动,彻底撤销不当行政令,恢复中企对安世半导体的完整控制权,停止一切干涉企业内部事务的行为。中方的善意与包容不是无限度的,合作的前提是相互尊重、平等互利。 安世半导体风波的反转,再次印证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违背潮流的行为终将被纠正,损害他人利益的举动终将自食恶果。希望荷兰能吸取教训,珍惜与中方的合作机会,以实际行动修复信任。 也希望所有国家都能从中汲取智慧,摒弃零和思维,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与畅通,这才是符合各国长远利益的明智选择。荷兰芯片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