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明明不挣钱,为什么中国,还要死守钢铁产业?其实原因很简单! 周末的超市里,智能手机的金属中框、婴儿车的合金支架、厨房的不锈钢厨具、货架上的易拉罐……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背后都刻着钢铁制造的印记,很少有人会想到,支撑起亿万家庭日常的钢铁产业,竟是长期处于微利甚至薄利状态的行业。 根据行业数据,近年来中国钢铁企业平均利润率不足3%,远低于新能源、互联网等热门产业,但恰恰是这个不挣钱的产业,如同空气和水一般,渗透在民生的每一个角落。 没有充足的钢铁供应,建筑用的钢筋、装修用的管材价格会因依赖进口翻倍,没有自主的钢铁产能,家电、汽车的生产成本将大幅上升,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中国坚守钢铁产业,首先是守住了民生的基本盘,让普通家庭能以合理价格享受工业文明的成果,让日常生活的烟火气有了坚实的工业支撑,这种坚守,看似不赚钱,实则是对民生福祉最长久的投资。 在芯片制造的洁净车间里,高精度机床的主轴由特种钢铁打造,在航天发射场,火箭发动机的壳体依赖高强度合金钢,在新能源汽车的生产线上,轻量化的高强度钢材让续航里程大幅提升。 很多人误以为技术突破只依赖芯片、软件等高精尖领域,却忽略了钢铁产业这个隐形基石的关键作用,特种钢铁的研发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高端制造的上限。 如果放弃钢铁产业,不仅意味着相关材料要依赖进口,更会导致国内高端制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自主研发的特种钢,机床精度无法提升,航空发动机难以量产,甚至新能源产业的核心设备也会受制于人。 中国钢铁企业即便在微利状态下,仍持续投入巨额资金研发特种钢,目前已实现轴承钢、模具钢、航空航天用钢等多个品种的自主可控,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这种不赚钱也要投的坚持,正是为了让中国的技术创新有根可依,让高端制造不再被卡脖子。 美国曾是全球钢铁产业的霸主,上世纪中期,美国钢铁产量占全球总量的40%以上,但随着产业转移和去工业化浪潮,美国大量钢铁厂倒闭,产能持续萎缩。 如今,美国在科技武器生产中遭遇了尴尬局面,F-35战斗机的部分机身钢材依赖进口,海军新型驱逐舰的建造因特种钢供应不足一再延期,甚至普通的军舰维修都要等待国外钢材到货。 更严重的是,一旦国际局势紧张,进口钢材的供应链随时可能被切断,直接影响国防工业的正常运转,美国的教训深刻说明:钢铁产业不仅是工业的骨骼,更是国家战略主动权的命脉。 中国坚守钢铁产业,正是看透了其中的战略逻辑,一个没有自主钢铁产能的国家,再强大的科技和军事设计,最终也会沦为纸上谈兵,这种坚守,不是固执,而是对国家战略安全的清醒认知。 国防安全永远是一个国家的底线需求,而钢铁产业正是国防安全的最后防线,在战争或紧急状态下,飞机、坦克、军舰的量产需要海量钢铁,桥梁、隧道、防御工程的抢修离不开钢铁,甚至医疗物资的运输工具、应急保障的基础设施,都依赖钢铁的支撑。 中国作为一个国土辽阔、安全环境复杂的大国,必须具备战时快速扩产的工业能力,目前,中国钢铁产能占全球总量的50%以上,拥有从铁矿石开采、炼钢、轧钢到特种钢研发的完整产业链。 这种完整的产业体系,意味着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转向国防物资生产,为国家安全提供坚实保障,钢铁或许不能直接带来短期利润,但它能带来最核心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是任何金钱都无法衡量的。 评判一个产业的价值,不能只看短期的盈利报表,更要看其对国家发展的长远意义,钢铁产业对中国而言,早已超越了赚钱工具的范畴,成为关乎工业根基、民生福祉、技术突破和国防安全的战略产业。 中国坚守钢铁产业,不是不懂赚快钱,而是选择了更长远的大账,用短期的微利,换来了民生的稳定、技术的自主、国防的安全,换来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主动权。 这种坚守,是一种战略定力,更是一种大国担当,它让中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始终保持着工业体系的完整性和自主性,为民族复兴的长远目标,筑牢了最坚实的工业根基。 如今,中国钢铁产业正在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在坚守产能的同时,不断提升发展质量,这种既要守住底线,又要追求高线的发展路径,恰恰印证了真正的战略产业,从来都不纠结于一时的盈亏,而是着眼于国家长远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