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对伤亡承受能力为啥这么高?因为战争就是最大用工单位,当和平年代的生存已无法

地缘历史 2025-11-12 17:45:53

俄罗斯对伤亡承受能力为啥这么高?因为战争就是最大用工单位,当和平年代的生存已无法提供尊严,战争就会成为实现生命价值的捷径,说也就是战争经济学。   从2022年2月那场“特别军事行动”开始,俄罗斯的战争机器就没停过。   西方搞制裁,冻结央行资产、切断SWIFT、能源限价,12,000多项招数轮番上。   但俄罗斯没垮,GDP不降反升。2022年只跌了1.2%,2023年反而涨了4.1%,2024年继续涨到4.3%。   这不是运气,是国家开足马力搞军工,制造业2023年增长了7.5%。战争成了最大的用工单位。   你可能会觉得,这听起来很疯狂。但数据不会说谎。2024年俄国失业率降到历史最低——2.3%。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手不够用,哪怕是去前线送命的活儿,也有人抢着干。   因为在和平年代,他们连活着都觉得没脸。   在西伯利亚,在达吉斯坦,在那些地图上都找不到的村子,男人活到五十岁已经算长寿。   酗酒、家暴、失业,孩子小学就辍学,女人三十岁就当奶奶。   命便宜,时间更便宜。可现在不一样了,只要签个合同,上了战场,年收入直接拉到500万卢布,折合40万人民币。   阵亡以后,家属还能拿到1450万卢布抚恤金,一笔抵掉过去20年的收入。   这不是死亡买卖,这是翻身机会。战争,成了他们和命运谈判的筹码。   别以为只有男人在赌命。很多地方的女人都在算账。丈夫酗酒、打人,日子没头。   送他去前线,一来能清净,二来还能换来孩子优先入学、优先分房的资格。   甚至有黑帮组织,找士兵签保险协议,把抚恤金写在自己名下。赌他死,赌对了就发财。听着像犯罪,其实是制度的漏洞。   你以为这种事会引发社会愤怒?恰恰相反。那些死去的,被称作“英雄”,他们的家属受到尊重,社会政策也向他们倾斜。   过去参军是穷人的无奈,现在是光宗耀祖的捷径。   2024年6月的民调显示,全俄只有22%的人还在关心战事,其他人关注的是物价、油价、房价。战争已经彻底“常态化”。   说到这你可能以为,伤亡太多,总会引起反弹。其实没那么简单。俄罗斯的伤亡分配,是有“逻辑”的。   兵源主要来自边远地区,莫斯科、圣彼得堡这类大城市的精英子弟上前线的少得可怜。   可问题来了,俄罗斯为什么可以这样长期承受高伤亡?答案不在军事,而在社会结构。战争优化了人口结构。   过去那些整天酗酒、打架、无所事事的底层男人,现在不是上前线就是死在前线。   结果呢?自然死亡率下降了,社会治安反而变好了。   没人说破,但大家都默认了这是一种“清洗”。战争,成了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器。   你以为人们会反感这种血腥现实?不,他们适应得很快。政府开设爱国主义课程,从小灌输“牺牲光荣”的理念。   2024年,91%的民众自认“爱国”,81%参与志愿活动。   普京的支持率稳得吓人。年轻人也不反抗,他们是“普京一代”,从小活在强国叙事里,看西方就像看敌人。   当然,战争也不是没有代价。高国防开支压缩了民生预算,2025年增速预计只有1.5%。   通胀逼近10%,基准利率高达21%,房贷都贷不起。再加上大量伤残士兵回归,很难再就业,社会开始出现隐性不满。   64%的民众希望尽快谈判结束冲突,对“无限期战争”的厌倦感也在蔓延。   但就算如此,也没人能否认一个事实:战争,确实让很多人过上了他们做梦都不敢想的日子。   那些从前连一张身份证都办不起的边远青年,如今穿着军装走进银行办贷款,走进新房迎娶新娘。他们不是不怕死,只是过去的生活,比死更可怕。   有人说,这是俄罗斯的历史宿命。从拿破仑到纳粹,从车臣到乌克兰,俄罗斯人一直用牺牲换生存。   他们的民族记忆不是繁荣,而是烈火和废墟。毁灭被视为重生的一种方式。   战争不是意外,是制度的延续。当和平时代无法提供尊严,战争就成了实现生命价值的唯一捷径。   这不是战争经济学,这是生存哲学。

0 阅读:16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