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风评为啥越来越高于李世民?因为时代变了!特朗普上台后,全球范围内保守主义与民族主义意识复兴,为朱元璋的历史评价提供了新的提升空间。 你可能不知道,朱元璋曾经是个讨饭的,李世民却出身皇族。 但今天我们聊的不是谁更风光,而是为啥朱元璋的历史评价越来越高了,甚至盖过了李世民?这事儿说起来挺玄,但背后的逻辑,其实一点都不复杂。 这事的转折点,发生在特朗普上台那一年。 2016年,美国选个总统,好像和朱元璋没啥关系?可从那之后,全世界开始往回收。 民族主义、保守主义抬头,很多国家开始重新审视“主权”“稳定”和“文化认同”这些老词儿。 就在这个背景下,人们忽然发现,朱元璋这套治国逻辑,竟然跟当今世界的主旋律,有点对上了。 先别急着下结论,得从头捋一捋。 朱元璋出身极苦。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爹妈饿死,他只能去庙里当和尚,后来连庙也被毁了,只能讨饭过活。 可就是这么个出身最底层的穷小子,没后台、没资源,靠着一口气,一步步打下了整个中国。 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从南往北统一全国的皇帝,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你再看李世民,出身关陇集团,爹是唐高祖李渊,家族势力盘根错节。 他打天下时,身后是整个贵族集团的支持,资源、兵力、地盘都不缺。 他当然能赢,但这跟朱元璋那种“从地底爬出来”的难度,不在一个量级。 不过,光是出身不能说明问题。关键在于,他们俩治国的理念,差得太多。 朱元璋一上台,就干了几件大事:废丞相、建锦衣卫、抓贪官、搞移民、查户口,自己一个人把整个国家的架构搭了起来。 他制定的很多制度,比如“里甲制”“卫所制”“洪武律”,后来清朝都照搬。 你可能觉得他法子狠,但他打的都是贪官污吏的板子,百姓反而得了实惠。 再看李世民,“贞观之治”确实是盛世,开明、包容、胡汉通用,听起来很高级。 但你要知道,他当年把突厥部落安置进中原,短期看和平了,长远看却埋下了“安史之乱”的雷。 到了唐朝后期,地方藩镇坐大,中央说话没人听,国家乱成一锅粥。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哪个模式更适合今天? 过去,大家喜欢唐朝那种“盛世形象”,讲汉唐气象、丝绸之路、长安繁华,觉得李世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代表。 可现在不一样了,时代变了,全球不再讲开放包容,而是讲稳定、讲主权、讲民族认同。 朱元璋那种“稳住基本盘”的打法,反而成了香饽饽。 他强调“华夷之辨”,对异族政策极为谨慎,大规模移民,把边疆补上了,其实是在夯实民族国家的根基。 这套操作,跟今天一些国家搞“边境墙”、控制人口流动,有异曲同工之妙。 说到这你可能以为,朱元璋就没有争议了?其实也不是。 他确实杀得多,手段也狠,但你得看他杀的是谁。 很多都是贪官污吏、结党营私之徒,他并没有大面积屠戮百姓。 相比之下,李世民虽然“宽容”,可后期留下的烂摊子,却是百姓买单。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制度的延续性。 朱元璋的制度,明朝用了三百年,清朝接着用,又撑了两百多年。你可以说他保守,但你不能否认,这套制度让中国维稳五百年。 而唐朝呢?贞观之后没几年,安史之乱爆发,国都六陷,天子九迁,到后面连皇帝都被藩镇架空了。 更有意思的是,国外也开始注意到朱元璋这套模式。 美国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国崛起时,发现中国今天的某些治理逻辑,竟然跟明朝时期很像。 比如重视基层治理、强调主权意识、控制官僚腐败……这些东西,朱元璋早在几百年前就玩明白了。 你可能没想到,连朱元璋的“闭关锁国”标签,现在也被重新解读了。 郑和七下西洋,船队规模空前,说明明朝其实有强烈的海洋进取心。只是后来觉得内需更重要,才收了回来。这不是保守,是战略收缩。 反观李世民,虽然盛世一时,但他留下的问题太多。 突厥进来后,民族界限模糊,等到安禄山、史思明一闹,汉人故地被抢走,几十年都没彻底收回来。 所以你看,朱元璋的风评会变,其实是因为我们对历史的需求变了。 以前大家追求“文化走出去”,唐朝李世民的形象就吃香;现在大家更关注“国家稳得住、民族站得稳”,朱元璋的做派就被重新认可了。 不是他变了,是我们变了。 时代每变一次,历史的主角就会重排一次。朱元璋不是被抬高了,而是他原本就该站在那个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