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自动泊车故障频发,智能汽车的安全性真的可靠吗?
近日,小米SU7标准版因“自动泊车”功能故障引发的多起事故成为汽车圈热议话题。
根据公开信息,从11月14日中午到11月15日凌晨,全国范围内超过70位车主报告因该功能异常,导致车辆剐蹭或碰撞。
针对此事,小米汽车官方承认系统存在BUG,并表示将承担所有维修费用,同时给予积分补偿。
这一事件的背后,暴露了智能汽车在技术落地和用户体验方面的诸多问题。
1.小米SU7自动泊车故障:细节复盘
根据车主反馈,事故主要发生在车辆启用自动泊车功能时。
以北京车主孙鹏(化名)的经历为例,他在地下车库启动自动泊车功能后,车辆尾部突然撞上了柱子。
倒车雷达未识别障碍物,防撞预警也未发出警报,且系统未能及时终止操作,导致车辆持续“给油”,造成较为严重的损伤。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成都车主卓卓的身上,其新提的车辆在泊车过程中直接撞上柱子,尾灯破裂。
小米汽车官方随后确认,事故原因是系统BUG,并承诺为受损车辆提供免费维修,同时每天补偿150元等值的小米积分作为出行补贴。部分车主对这一处理方案表示不满,认为事故已对车辆价值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智能驾驶的“坑”:系统升级与稳定性
从技术角度看,此次事件暴露了智能驾驶系统在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的短板。
小米SU7搭载了两颗NVIDIA DRIVE Orin高算力芯片,官方宣称其智能驾驶系统支持端到端全场景驾驶。
正是这样的高端硬件配置,在实际使用中却因软件问题导致了严重事故。
对于智能汽车来说,系统升级是一把双刃剑。
根据公开信息,小米汽车在11月18日宣布推送全新升级的城市NOA智能驾驶功能,并强调“车辆到达目的地后可自动泊车”。
而此次事故发生的时间点,恰好接近系统升级阶段,这引发了外界对升级测试是否充分的质疑。
与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不同,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其安全性要求远高于其他设备。
系统升级若存在漏洞,可能直接威胁到生命财产安全。
智能汽车厂商在推送新功能时,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流程,并确保软件与硬件的深度匹配。
此次事件或许是测试验证不足的结果,也可能是系统在云端协同计算时出现异常,但无论如何,厂商需要对用户有更透明的交代。
3.横向对比:小米SU7与竞品表现
为了更好地理解小米SU7的表现,我们可以将其与同级别的竞品进行对比,如特斯拉Model 3和比亚迪汉EV。
自动驾驶系统 :特斯拉的FSD(完全自动驾驶)功能虽然争议不断,但其在测试和实际应用中已有较长时间积累,比亚迪汉EV也凭借DiPilot系统在用户中口碑不错。
而小米SU7作为后起之秀,虽然硬件堆料很足,但软件开发和测试经验仍显不足,需要更多时间磨合。
系统稳定性:特斯拉和比亚迪的自动驾驶系统虽偶有问题,但多为个别情况;而小米SU7此次事故涉及全国范围内70多辆车,说明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仍需提升。
售后响应:小米汽车在此次事件中的售后表现可圈可点,能够第一时间承认问题并提出维修和补贴方案,这是负责任的表现。
相较于特斯拉的OTA(空中升级)能力和比亚迪的线下服务网络,小米在售后服务体系的完善性上还有提升空间。
4.争议焦点:车主责任与厂商责任
事件发生后,部分网友认为车主应对事故承担一定责任,理由是驾驶员在泊车过程中未及时踩刹车。
但从技术角度分析,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成立。
自动泊车本质上是一项承载“无感化”体验的智能功能,驾驶员对系统的依赖本就是厂商宣传的一部分。
如果系统设计无法在危险情况下及时终止操作,显然是技术问题。
此次事故的集中爆发也说明问题并非个例,而是系统性故障,这进一步加重了厂商的责任。
某业内专家指出:“智能驾驶技术的最大挑战不在硬件,而在软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如果厂商无法保证极高的可靠性,就不应将功能贸然推向市场。”
5.面向未来:智能汽车的改进方向
这次事件给整个智能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以下几点值得厂商深思:
加强测试验证 :在新功能推送前,厂商需进行更大规模的实车测试,尤其是高频应用场景下的验证。人工智能算法的复杂性决定了任何漏洞都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优化OTA升级流程:智能汽车的系统升级不同于手机,厂商应尽量避免在用户驾驶或泊车过程中触发升级,并提前告知可能的风险。
完善售后服务体系:此次小米汽车的应急处理虽有亮点,但仍需在补偿机制和沟通效率上做更多优化,提升用户满意度。
透明化信息披露:厂商应对系统问题保持更高的透明度,及时向用户说明具体原因和改进方案,以重建消费者信心。
6.总结:智能化之路,任重道远
小米SU7自动泊车故障事件提醒我们,在智能汽车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技术稳定性和安全性始终是不可妥协的底线。
作为一家初入汽车行业的企业,小米在硬件配置和技术创新上表现出了不俗的潜力,但软件开发和测试经验的不足,也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短板。
未来,小米汽车若能吸取教训,加强技术验证和用户体验优化,其产品仍有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这次事件也再次警示所有智能汽车厂商:在追求功能创新的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