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大动作!30亿增资机器人子公司,能否引领具身智能新时代?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兴前沿赛道,正吸引着全球众多科技巨头纷纷入局,其中华为与英伟达尤为引人注目。它们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战略布局与积极探索,不仅深刻影响着该领域的发展走向,也在很大程度上重塑着全球科技产业格局。
华为:全链布局,构建具身智能生态体系
华为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布局可谓全面且深入,展现出其对这一新兴赛道的高度重视与长远眼光。
(一)早期探索与技术积累
华为涉足机器人领域由来已久,早在 2017 年便与爱丁堡大学、软银达成合作协议,聚焦 AI + 机器人方向展开研发工作,并在后续的时间里持续在控制系统、巡检机器人、机器人安全防护等相关领域积极注册专利,逐步积累起丰富的技术储备。这些早期的探索与实践为华为深入布局具身智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产业创新中心运营与合作拓展
2024 年 11 月 15 日,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正式运营,成为华为在具身智能领域的重要战略据点。该创新中心整合了华为 2012 先进制造实验室、2012 伦敦研究所等多部门的具身智能相关能力,全力聚合产业核心资源,致力于建设具身智能基础实验室,联合行业龙头企业打造联合创新实验室。同时,依托华为强大的软硬件及应用生态伙伴体系,积极构建全球具身智能产品技术交易旗舰平台,旨在推动具身智能技术的创新研发、产业合作与应用推广,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在创新中心运营现场,华为与乐聚机器人、兆威机电、深圳市大族机器人、墨影科技、拓斯达、自变量机器人、禾川人形机器人等 16 家企业签署合作备忘录,进一步拓展了其在具身智能领域的产业合作网络。通过与这些企业的紧密合作,华为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在技术研发、平台搭建等方面的优势,与合作伙伴在机器人本体设计、运动控制、应用场景开发等多个环节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的优化升级与商业化应用进程。
(三)子公司增资与业务拓展潜力
值得关注的是,华为于 2023 年 6 月成立的机器人相关全资子公司东莞极目机器有限公司在 2024 年 12 月 3 日发生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 8.7 亿元大幅增至 38.9 亿元,增资 30.2 亿。尽管华为未对此次增资的具体缘由进行公开说明,但这一举动无疑彰显了华为对机器人业务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与宏大战略规划,也为其在具身智能领域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了更为雄厚的资金支持与广阔的业务发展空间。
(四)云平台与大模型赋能机器人
华为云在华为的具身智能布局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华为云首席产品官曾表示,华为云发力方向类似车机,并非直接涉足机器人制造,而是通过提供华为云机器人平台,助力企业进行机器人的制造开发、集成与使用。例如,2024 年 3 月 15 日,华为云与乐聚机器人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探索 “华为盘古大模型 + 夸父人形机器人” 应用场景。华为盘古大模型具备强大的语义理解、动态规划、多模态信号理解等能力,为人形机器人大模型的开发提供了智能化决策基础。在 2024 年 6 月 21 日的华为开发者大会(HDC 2024)上,华为盘古大模型 5.0 正式发布,在全系列、多模态、强思维三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搭载该模型的乐聚升级版人形机器人 “夸父” 惊艳亮相,其智能化、泛化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双方基于华为云的算力和 AI 能力为人形机器人大脑赋能,结合乐聚的本体设计和运动控制能力,对机器人小脑和肢体研发持续攻关,致力于打造可复制且广泛适用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及具身智能整体解决方案,并构建标准数据集、系统和工具链。
此外,华为还通过设立首个跨省级创新中心平台 —— 华为(西南)数字机器人创新中心(自 2023 年 10 月筹备,至 2024 年 6 月 24 日已在 20 多家标杆企业中落地 80 多个场景化机器人)等举措,不断推动机器人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落地,加速具身智能产业的商业化进程。
国内外差距与行业格局:竞争与挑战并存
当前,在具身智能赛道上,国内外科技大厂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与竞争格局。国外科技大厂如谷歌、英伟达等入局较早,谷歌已完成多次技术迭代,从 Saycan 到 RT - H,在具身智能基础模型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大语言模型、多模态模型以及仿真器等关键技术领域,主要仍由 OpenAI、英伟达、特斯拉等海外巨头掌握,它们凭借先发优势和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在全球具身智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相比之下,国内科技大厂虽然近年来逐步重视并切入具身智能赛道,但整体入局时间相对较晚,且在具身智能大模型研发投入方面相对有限。目前,国内大厂大多以对外投资为主,尚未针对人形机器人推出专门的大模型,这导致国内外在具身智能基础模型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然而,华为作为国内入局具身智能赛道的佼佼者,正努力沿袭英伟达的路线,通过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构建产业创新生态、推动云平台与大模型赋能等多方面举措,积极缩小与国外巨头的差距。例如,华为盘古具身智能大模型的推出以及与乐聚机器人等企业的深度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内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与应用能力。同时,小鹏汽车、小米等车企则选择切入人形机器人本体制造领域,沿袭特斯拉的路线,试图在人形机器人硬件制造与应用场景开发方面寻求突破。
华为与英伟达在具身智能赛道的布局与发展各具特色,它们的战略举措不仅将推动自身在这一新兴领域的快速成长,也将带动全球具身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在未来的竞争中,如何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生态、拓展应用场景,将是华为、英伟达以及其他科技企业共同面临的关键挑战与机遇。随着各方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持续投入与竞争加剧,相信这一领域将不断涌现出更多创新成果与商业应用,为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智能化变革与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