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清明礼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高考1200字以上叙事)

唐人沿袭前代祭墓风俗,并扩大到整个社会。从礼经的记载看,古代并没有春季上墓祭

扫的例规,但唐时已成风气。唐玄宗鉴于士庶之家无不寒食上墓祭扫,于是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朝廷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节气日的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扫墓亦由寒食扩展到清明,唐人已将寒食清明并称,白居易《寒食野望吟》描写寒食情景:“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清明不仅从寒食中分担了祭墓的功能,同时它也将一些原本属于寒食节日的游戏娱乐置于自己名下,如蹴鞠、秋千是寒食的著名节俗,这时也已成为清明的娱乐项目,杜甫《清明》诗云:“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如果说唐朝寒食与清明并列,清明地位逊色于寒食的话,那么宋朝清明已基本上完成了对寒食的置代,除禁火冷食仍为寒食特有的习俗外,清明已承担了许多原属于寒食的节俗功能。明清时期,寒食基本消亡,春季大节除新年外唯有清明了。祭祖扫墓是清明节俗的中心。一到清明,人们就忙着上坟祭扫,湖北有民谚“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无论城郊还是乡村,清明祭祖扫墓都显得非常热闹,古代帝王宫廷祭扫陵墓的声势与排场自不必说,就是一般百姓也是提篮担盒、携纸将烛,竞上墓地。上坟祭扫,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挂纸烧钱;一是培修坟墓。唐代以前已有烧钱祭亡的习俗,但因寒食期间禁火,墓祭亦不能火化纸钱,人们将纸钱插挂在墓地或墓树之上,有的压在坟头,表示后辈给先人送来了费用。这种因禁火而改变的祭祀习俗在当时曾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哪得到黄泉”,但民间习惯一经形成,就往往成为一种特定的民俗传统,它在后世已不禁火的环境下仍然流传,挂钱成为清明墓祭的特色之一。随着寒食禁火习俗的松懈,清明祭墓的流行,在清明墓祭中,人们不再忌讳烧纸钱,再说清明本来就是钻取新火的日子,“神前新火一炉香”,自然有它的灵应。烧纸钱与挂纸钱的习俗并存。修整坟墓,培添新土,清除杂草,是清明扫墓的又一活动。在雨水到来前的春季,人们借清明祭祀的时机,对坟墓进行清整,既保全了先人,又尽了孝心。唐人就很在意这种习俗行为,“但有陇土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由墓上有无新土可判断墓主有无子孙的存在。现在某些乡村仍以清明祭墓活动的有无作为家族是否绵延的标识,民间有“有后人,挂清明,无后人,一光坟”的说法。清明祭扫在传统的宗法社会里的确不能等闲视之。民间也有一套自发形成的习俗压力,“清明不祭祖,死了变猪狗”的俗谚,正是对试图不履行祭祖义务的人的告诫。清明祭祖除扫墓的“山头祭”外,后世还有祠堂祭,称为“庙祭”,庙祭跟古代春礿之祭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虽然在时间上相距遥远,血脉确实相通。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有的地方径直称为“清明会”或“吃清明”。在祭祖仪式结束后,族长主持共商族内大事,申诫族法家规,最后会聚饮食。以同食共饮的形式分享祖宗福分,团聚宗族,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所谓“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如《诗经·公刘》所记“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饮之食之,君之宗之”。后世祭祖费用一般由专门祭田田租开支,祭田为祖业族产。清明处在生气旺盛的时节,也是阴气衰退的时节,人们一方面感念祖先亲人的恩惠,同时以培土、展墓、挂青的形式显示后代的兴旺。祖先在坟墓里安住,关系到子孙的繁荣,子孙的发旺又能保证祖先的安宁与香火的延续,这是一种“互惠关系”。这样,祖先墓地不仅是生命之根,同时也是情感之结,在传统社会里,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牵挂着乡里庐墓。踏青郊游,珍重生命的仪式行为清明是踏青郊游、珍重生命的节日。踏青是清明的又一重要节俗。清明时节,杨柳青青,自然界生机一片,人们借祭墓踏青郊游。祭墓与踏青原来分属寒食与清明,唐代以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主题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为了出火,祭亡意在佑生,这就是后来清明兼并寒食的内在文化依据。清明时节的户外运动,其原始的意义在于顺应时气,是月生气方盛,阳气发泄,万物萌生,人们以主动的姿态顺应。踏青、蹴鞠、秋千、拔河、放风筝、斗蛋等大都是有助于阳气发散的活动。

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宋代为了让人能在清

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一日。此时的寒食不仅收容在清明节下,清明

踏青习俗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兴盛。史称“四野如市”,“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

归。”《清明上河图》就更直观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清明时节宋代都市居民出行的生活图景。

插柳或戴柳是清明踏青与护佑生命的仪式行为。柳树为春季应时佳木,得春气之先。在

四野一片苍茫之际,柳树最先吐出新绿。柳树易栽易活的生存特性,显示出其生命力的强旺。

因此在古人观念中,柳树非普通林木,它有着神奇的效用。清明的新火就取自柳榆木。据说民间新火的传递亦是以柳条传送。贾岛“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的诗句大概吟诵的是这一情形。柳木不仅带来新火,而且它很早就具有驱邪避鬼、护佑生灵的功用。民间向来有以桃弓柳箭削减煞气的做法,柳木号称“鬼怖木”。《齐民要术》有“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之说。这就是“三月清明门插柳”习俗的心理根源。宋代清明节已“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说是可以“明眼”,也就是能明辨鬼邪,看住家门。后世沿袭了插柳的风俗,如近代寿春“清明日,家家门插新柳,俗意谓可祛疫鬼。”新柳一般由人们在祭墓踏青时在墓地野外折回,宋人诗曰:“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除门户插柳外,清明还有戴柳的习俗。人们以结成球状的柳枝或柳叶戴于头上,民谚曰:“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城居的人们很喜欢这一习俗,鬓插青柳,既吉祥又有生气。插柳与戴柳在民间还有招魂与安魂的解释,有说“插柳留春”。事实上,春夏之交因气候的关系人们易受季节性的疫病侵袭,人们为了顺利度过这一危险时段,于是利用清明节俗预先进行禳解。这正是清明戴柳、插柳原始民俗意义。青柳留春,意味着在春季将逝的时节,人们用青青的柳枝来象征对青春的挽留,“留青”也就留住了“红颜”,留住了生命。中国人重视时令养生护生,清明的饮食与春季养生护生相关,有寒食燕、清明团、清明饭等。寒食燕是山西地方寒食清明时的节令食品,它用枣泥与面粉调和,捏成燕子形状,也称子推燕,表示纪念晋国先贤介子推。子推燕象征春阳,有驱邪保健的功效。清明团是用青色的艾草汁染色的水磨纯糯米粉团,可以冷食。清明的节令食品还有乌饭。清明节在南方地区吃一种特制的黑饭,明代杭州,“僧道采杨桐叶染饭,谓之青梗饭,以馈施主”。明清宁波人都称为“青糍黑饭”。这种食品大约与寒食节的禁火有关,寒食在宋朝以后与清明合一。浙江黄岩人清明采芜菁和米粉作饼,称为“寒食”。乌饭是滋阴助阳的保健食品。据《广东民俗大观》记载,广东客家有清明饭,制作方法如下:清明前夕,从野外采集各种可食用的药用植物,如艾草、鸡矢藤、清明菜(鼠曲)、荠菜、枸杞叶等,洗净、去梗、煮熟,拌在

预先浸透滤干的糯米(加适量大米)中,用碓舂成饭团,添进红糖搓匀,制成饭块蒸熟即可。

清明饭因所用药料不同,风味各异,食而不腻,可作点心,也可馈赠亲友,尤为儿童喜爱。

这些清明食品的原料来源于中草药,人们认为清明时节食用它们可清凉解毒,驱邪保健。

春天饮食中,不能不提春茶。清明茶是清明时节采摘的茶叶嫩芽,它色泽绿翠,叶质柔

软,茶叶中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香气四溢,味道醇厚,清明茶是饮食民俗中的养生佳

品。茶人采摘春茶时,要特别的仔细,只能用指甲掐,不能用手指扯。“新火试新茶”曾是

古代最流行的时尚。清明时节,无论家居还是出门在外的文人雅士,都以清明钻取的新火煮

新茶。

在生命之花竞相绽放的明媚春天,中国人传承着古老天人合一的理念,追念亡人,祭祀

祖先,踏青郊野,助阳护生,践行着生命传递的意义。

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

清明是古老的民族节日,它关联着民族生死观念,在中国传统节日系列中,清明因其强

烈的自然人文合一的色彩而地位非凡。清明是传承民族信仰、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是人们亲近自然、珍重生命的重要时间。清明关系到民族的文化生命,是我们今天需要特别重视的

节日。我们需要传承清明所蕴含的伦理观念与自然意识,同时也要看到当今时代变化的环境,

对清明节俗作适应性的调整与更新。感念先人,进行生命伦理教育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尤其重视家族、祖先。几千年来,我们民族并没有绝对意义的宗教信仰,更多时候是对祖先亡灵的崇拜、返本归宗的意识特别浓厚,在清明节祭扫祖先是对亡故先人的特殊缅怀方式。古罗马哲学家西赛罗早就说过:“血缘通过善意与关爱将人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为具有同一家庭的传统、同一家族祭祀的仪式、同一祖传的墓地,是非常重要的。”与此同时,每逢清明佳节,海内外华人也会共同缅怀中华民族人文祖先,让华夏儿女感受到血浓于水的殷殷情愫,从而增强了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清明祭祀重在祭扫过程的严肃与真诚,仪式可以根据情况适当调整,鞠躬或叩拜因人而异,关键是“诚敬”二字放在心中,切忌潦草应付。祖先祭祀实际上是一次生命伦理的教育、感念先人功德的教育。我们尤其要提倡感恩的情怀。感恩是社会基本的伦理基础,对亡故先人怀有一颗尊重之心和深深的缅怀之情,这是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朴素的感情有利于整个社会层面的感恩文化的培养。在追思中学习感恩,推己及人,对别人、对社会心存感激,人与人之间就会充满关爱与同情。慎终追远是清明节的文化精神。我们利用清明时节,追思祖先业绩,提倡家庭、社会对先辈历史的尊重,保持对先人的敬畏之心与感恩之心。在人心躁动的现代社会,清明节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它能够给人一个理性、冷静思考人生的机会。贯彻环保理念,传承与更新祭祀方式清明祭祀是我们的文化表达,是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传统社会的一些祭祀方式,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面临调整与更新。传统的乡土祭祀是独立的家族墓地,祭祀是私人性的表达,祭品在祭祀之后由家人分享。在城市公共墓地区,清明祭扫的空间较之传统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的祭祀活动处于开放状态,因此清明祭扫不纯粹是私人活动,而是成为公共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在祭祀方式上必然会出现相应的变化,传统的三牲祭品让位于果品、鲜花,纸钱鞭炮也因环境问题而大大减少。现在很多人在清明祭扫时没有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思想观念太庸俗,祭祀用品也越来越低俗,如烧纸做的别墅、轿车、麻将等等,本意是让先人也在另一个世界享受俗世之乐,实际上是个人追求物质享受甚至感官乐趣的一种心理折射,不是一种理性的态度。我们应该倡导祭扫中的环保理念与安全理念,尽量减少祭扫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与资财的耗费。清明节是传统节日,清明节给我们预备了祭奠先人的时间与机会,这是我们祖先为我们留下的重要文化遗产,它让当代的人们在春天停下脚步,跟自己的先辈有一个对话的机会。虽然对话的方式最好是在祖先的墓地,扫扫墓园,烧烧纸钱,跪叩几次,但现实的情况是许多人因为假期太短,或工作学习所限,不能回到故乡亲自叩拜,只能遥寄思念。现在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人们在网上献花、虚拟祭扫,在形式上也满足了部分人的心理需要。现代技术为传统节日活动提供了新的选择与途径,部分满足了人们的情感表达需要,这当然值得肯定。当然这是一种新方式,但不是所谓“更文明”的方式,两种方式是不同情况不同环境的选择。也说明传统与现代并没有天然阻隔,二者可以互通互联,关键是要养护我们心中所具有的因血缘而产生的亲密情感。清明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寄托,也是民族文明的一种传承方式。亲近自然,激扬生命清明是厚重的,同时也是轻盈的。国人在春天哀悼亡者,同样在春

天激扬生命。人作为生命个体,因生理与社会原因,总会周期性地出现一定程度的这样或那样的身心疲惫与精神困顿,所谓“春困”是现象之一。要调节身心,振作精神,就需要特定

的仪式与娱乐活动,以“动心劳形”。我们清明时节在与祖先对话中获得了精神力量,同时我们也通过踏青郊野,与自然对话,获得身心的放松与精神的愉悦。

清明是春天的节日,是亲近自然、品味春天、激发生命活力的时节。踏青郊游,是清明

时节与春祭并存的古老主题。在春意盎然的郊野,人与自然交融,放风筝、荡秋千、踢毽子、

拔河等娱乐,成为人们踏青郊游的时令娱乐。人们在生命成长、展开的季节,以户外活动的

方式,娱乐身心,调节精神。除了游春踏青之外,春天是需要品味的,清明时令饮食正是我们对春的味道的体验。清明兼容了古代寒食节俗,许多寒食节日的美食通过清明节保留下来。传统有“馋妇思寒食”之说。寒食燕、清明团、清明饭、清明茶等都是清明节日的佳品。清明的时令饮食值得我们总结与推广,清明的野菜饼、青团、清明茶是健康的美食时饮,我们可以利用清明尝春的口号,促成清明时令饮食风尚在城市生活中的回归,让更多的人在清明时节走出水泥森林,品味春天的美好。乍暖还寒的时节终于过去,我们迎来了丁酉年温暖的清明。清风徐来,大地眀洁,杨柳依依,杂花生树,清明世界是祥和的世界。清明是庄重的,我们面对先人,我们在祭拜的静默中,回想祖先的恩德,增强持守祖先基业、传递民族香火的责任。清明是愉悦的,我们踏青郊外,沐浴温暖的春风,让生命在自然中清新地跃动。清明常在,民族不老。

篇2:艺术教育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与价值(高考1200字以上议论文)

——以校本教材为例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绵延五千年,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在外国纷纷设立孔子学院,掀起学中国热潮的同时,国人却纷纷追求洋节、洋人的习俗。特别是作为祖国未来栋梁的中学生,传统文化知识贫瘠,长此以往,对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极其不利。因而,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已是形势所迫、教育所需。作为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义务制教育学校,就应该承担起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特别是艺术教育,作为美育实施的重要途径,更是我们推进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让学生在艺术教育学习中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

一、艺术教育推进文化传统创新中的作用

1.艺术教育的背景

艺术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美育实施的效果。加强学校艺术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艺术教育正面临着建国以来难得的机遇。我校作为一所市直初中,由于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这就决定他们在接受艺术教育时受到很大限制。

2.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1)学会认识历史

艺术教育的特点,首先在于技艺的掌握,这是人所共知,不论从事专业与否都能首先想到。但艺术技艺不是一种流行的、时尚的方法,由于它是在长时间的历史过程中沉淀、积累起来的,它的稳定性和传承性特别强,要实现对于技艺的掌握就必须借鉴。除了老师的直接传授外,为了彻底掌握这门技艺,就要不断地去回顾、观摩这一门技艺曾经具有的高度和面貌。在这种追寻和追问中,渐渐养成了一种艺术学习者对历史的尊重态度和使他们对历史更加深入的了解,自觉地承担起接续历史、继往开来、以古鉴今的重托。

同时,艺术史是伴随着技艺学习一定要有的重要课程。一个艺术现象是怎样产生的?作品跟个人、社会、时代是什么关系?具备哪些条件就有可能发生什么?或是变化其中哪个条件就会出现什么变异?一个艺术现象除了直观的意图外,它还蕴藏有哪些内涵?这些问题的探究都促使学习者进一步学会认识历史。

(2)学会独立思考

艺术技艺、知识由于它自身的特性,相对于一般的文理科教育,在教学传递时有相当的笼统和概然性。当老师指出一种东西“美”时,不可能清晰地用语言历数它的所有方面,学习者在接触之初只能竭力去产生共鸣,并在这种努力中去逐步体会它的含意,在赞成“类似”和取得“类似”的过程中去养成自己的感觉,再在感觉的不断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

在艺术的学习中,由于文化和艺术现象的多意性,老师讲的和学习者的理解常常会产生很强烈的碰撞、抵触和困惑。在这种困惑中去试着解释和回答,迫使每一个接受者都不能简单地共享其它学习者的看法,都要最大限度地发动自己的思维和判断的思想机器,不断地以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匹配、试错和调整,并最后以个体实践的满意作为对这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完成获得肯定的标志。这个过程就需要个体在其中不断自我历练、反复寻找答案。

艺术学习的最终指向是艺术表达能力的发展和作品的产生。当每一个学习者小心翼翼地接受老师的第一堂课时,他也雄心勃勃地站在了创造的出发点上。艺术的现象、流派、风格在什么时候都是各种各样的,如何面对?自己在艺术感觉和表现上有哪些潜在的可能,如何确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地去观察、比较、分析、认识,选择和放弃,不断地回答自己应当怎样做和下一步应当怎样做。在听取老师的介绍和接受舆论的影响时,自己内心本能地或不断地斟酌、试想、否定和尝试,这些都极大地刺激和依赖于独立思考,锻炼和发展着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习惯。

(3)重新发现,“化腐朽为神奇”。

艺术学习中由于创造的要求,使学习者不断在已有传统、社会要求和个人感受之间的配合关系和组合形式方面,进行思考和尝试。

任何新的创造现象都可以寻找到它的发展线索和历史渊源。艺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在提出和创造新的事物时,把一些旧事物暂时搁置在一边的同时也把它们储藏了起来,让它们身上丰富的基因随着未来历史发展的新的条件变化,等待着不断地被选择和激活。

一方面,新的就是新的,旧的就是旧的,推陈出新。一方面没有绝对的新,没有绝对的旧,彼此激励,相互揉合,古往今来,纵横捭阖,化干戈为玉帛,变腐朽为神奇。这是对每一个艺术学习者的要求。

(4)“独处静观”

在熙熙攘攘的社会生活中,艺术学习者要学会保持一种观察者的地位。

社会生活的丰富现象、大自然的千变万化、人的形象与性情的多种多样、历史步伐的平静和急剧,都使艺术学习者既置身其内,随之起伏颠簸,感觉酸甜苦辣,又必须随时保持一种观察的自觉,把普通人的生活直接感受化为一种情感、情绪的艺术领悟,储存艺术的素材,编织作品的结构,寻找主题的切入点,运用手、视觉、肢体、听觉去尝试表达和进一步认识人的心理、社会生活与自然,才能最终把它抒发出来,揭示出普通事物中蕴含的意义和美感,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文化力量。

(5)孕育和培养激情

激情——是指面对非实际物质功能目标而产生的一种欲望。

艺术教育用无数美好的艺术作品和历史上创造艺术活动的优秀事例来激动学习者,认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无限感受力和创造力,储存艺术的想象能量,唤起创造的冲动和欲望,以及实现这种欲望的满足,使学习者从对艺术品的爱好发展为艺术创造的自觉,并在艺术创造的不断攀升中实现精神的升华。

3.艺术教育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

中学阶段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主要是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扩大视野,更好地了解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根据学科特点和学校特色建设的情况,我校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研发校本教材为依托,注重在《音乐》、《美术》课中渗透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提升身体素质、愉悦身心、积极进取的教育。各教师在课题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挖掘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塑造、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增强社会主人翁意识、加强传统道德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用传统文化彰显本校的办学特色,使传统文化从行为模式、思想倾向、心理倾向、心理素质、自我意识等多个方面塑造学生的人格和行为。

二、艺术教育推进文化传统创新的具体举措

1.编订校本教材

俗语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又有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想要做好艺术教育,首先要编订校本教材。如音乐学科可以编订一些关于中国古典音乐的知识,体育学科可以编写中国武术,而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在世界绘画史上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编写校本教材可以有效的让学生们认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并进而学习绘画。

2.课堂教学积极渗透

美术学科在传统文化方面渗透审美教育、情操熏冶、发展学生个性及创新能力。“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四大技能之一,其多年的文化沉淀不可抹杀,所以在美术学科上,我们提倡国画历史、流派的讲解和赏析。体育学科在传统文化教学方面也占据优势,中国自古就注意强身健体,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在世界武术界独树一帜,至今仍吸引着世界各地有志之士到中国学武。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有必要在中学开设一些中国传统的武术,例如拳法、棍法、剑法等等。

3.课外活动拓展创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光有理论基础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学校创造机会,开展了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健康积极、格调高雅的活动,如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为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提供广阔的天地。为了便于实施,各班各年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不拘形式,灵活多样,开展书画、体育、音乐等专项兴趣活动,还进行“雅言诵读”演讲比赛、“尚志纪念馆”参观征文比赛活动,其目的重在学生积极参与,体验角色,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团结合作等个性品质。

三、艺术教育推进文化传统创新的价值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学生,我们的传统文化与教学相结合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经过大半年的时间,学生的进步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积极参与学校活动

八中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组成结构非常复杂,这也导致很多学生的社会参与度很低,对很多事情呈现无所谓的态度,这在我们前期的调查结果中比较突出。现在实验班学生的参与度大幅度提升,这和我们教学的方式改革与传统文化中自立自强的渗透是分不开的。

2.文明行为日渐增多

自从开展实验以来,学校先后组织文明礼仪月、文明行为征文展,并在学校走廊、楼梯创设名言警句展台,并通过教学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灌输给学生,现在学生中尊师重道、团结友爱,呈现一片文明的新风貌。

3.文化底蕴越加厚重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不光有丰富的古代典籍传世,更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精粹,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八中学生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与日俱增,其受文化底蕴的熏陶,为人处世、行为举止都有很大改变。

艺术教育的目的,或者说是艺术教育的首当其冲的功能就是培养人的情感态度,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使人怀着一颗积极的、友善的心灵去对待一切事物。没有艺术修养的人是粗俗的,是不懂得礼节的,自然是没有高尚情操的。我想,具有"艺术的心"(宗白华语)的人,首先能够赋予客观事物以积极的、艳丽的色彩的,是能够用爱心对待别个事物和人的,这是艺术的美化功能的体现。

由此可见,由于艺术教育比之于单纯的具有机械化性质的基础教育本身,这种独特的使人的心灵得以艺术化,得以"自由舒展"的感化力量是十分巨大的,当然也是十分必要的。

近代艺术教育是一个民族研究和吸收世界文化,比较和进一步认识自身文化的机会。通过艺术教育,使全社会认识和尊重人自身所具有的物质和精神价值,促进个人的觉醒,这尤其是近代中国早期艺术教育的时代意义。在今天,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是丰富人的精神内涵和人格魅力,促进全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