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新说 -
知它可为不可为,
忘我所欲无所欲,
顺其自然。
葡萄、狗屎、如来、鞋
人生态度其实是一种超越智商的大智慧。
传说当年苏东坡和一个老和尚佛印争论一件事,争论到苏东坡内心火起,显然修养还不够。于是就破口大骂佛印说:“你不要跟我争了,你在我心目当中就是一堆臭狗屎!”
没想到佛印却微微一笑说:“东坡居士,请少安毋躁。你在我心中就是佛祖如来,伟大又可爱。”
苏东坡一听觉得很难理解,心里想:“这是什么和尚逻辑,不通嘛!”于是回家问他妹妹,我骂这个和尚在我心中是臭狗屎,他却说我在他心中是如来佛,你帮我解释一下,这如何理解?
苏小妹说:“连这个你都不懂,你还学佛?佛家认为一切皆由心生,一个人心中是什么,他看到的世界就是什么。如果说你心中堆满了狗屎,你的心就是狗屎,那么即使你看到如来佛你也以为是狗屎。反过来,人家佛印心中有佛,心中是如来,看到狗屎也是如来。”苏东坡感觉很惭愧。
人与人的差距不仅在于相貌、财富、地位和智商,更重要的差距是内心的境界。
我们经常看到在为人处世的人际关系当中,有的人只知道挑剔别人身上的缺点,从来看不见别人的优点。为什么?因为这种人的内心充满了缺陷,他们所能感受到的世界也只能是丑陋的。那些心中充满了希望与慈善的人,就更多地看到别人的长处,更多地看见这个不完美世界中阳光的一面。如果心是黑暗的,世上一切都会熄灭。能用自己内心的光明去关爱和照亮身外的世界才是人生的大智慧。这种关于人的心态理论似乎与哲学家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的心学是一脉相通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世界是不变的,而你的心态变化决定着你怎么感知这个世界。当年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既不是风在动,也不是旗在动,而是我们的心在动”,也在佛学认知层面提出了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智慧。
人生态度的重要性,还可以通过下面这个生活小故事来给大家开悟,做一个启示:假如我送你一筐葡萄,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吃这些葡萄?你吃葡萄的态度不同,最后得出的评价和结论也完全不一样。
比如,你以悲观主义的态度来吃葡萄,内心自卑,对未来不看好,没有自信心,总希望把好的部分留在最后来享受,于是先选最小最酸最烂的葡萄吃,然后又在剩下的葡萄里选第二颗最小最酸的吃,然后是选第三颗最小最酸的吃……你每一次都选筐里最小最酸的葡萄,吃到最后,剩下那颗本来是最大最甜的葡萄,但因为是最后一颗,所以在你心目当中也是最小最酸的。用这种悲观的态度吃完了一整筐葡萄后,人家问你味道如何呀。你会痛苦地回答:我的命苦啊,吃到的每一颗葡萄都是最小最酸的。
如果换一种态度,你以自信的乐观主义态度,相信明天会更好的态度来吃同一筐葡萄,一定先选大的,先选甜的葡萄吃,当吃到最后一颗其实是最小最酸的时候,在你心中也是最大最甜的葡萄。
这个“葡萄”就是世界,就是你的人生,就是你要面对的各种客观环境,你是以乐观主义态度,还是以悲观主义的态度来为人处世?在改变世界之前,先改变自己的内心,通过内心积极态度的改变去改变世界,世界也许就真的被改变了。
在市场营销案例中也有一个故事,有个鞋厂老板曾派一个员工去太平洋某个与世隔绝的岛上开发市场。不久,这个员工沮丧地回来报告说,岛上那一百万原始居民从祖上开始就世世代代习惯了赤脚行走,根本不需要鞋,所以这个岛不存在鞋产品的市场。
老板一生气又派了另外一个员工去岛上开拓市场,结果这个员工成功了:首先他认为穿鞋是人类进步共同的需要,这个岛上一百万从没穿过鞋的人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有一百万人“没鞋穿”而不是“不穿鞋”。营销策略是先送一批鞋给岛上部落的酋长穿,让酋长体验到穿鞋的舒适和对脚的安全保护之后,所有人都愿意用淘到的黄金来买鞋了。这就是两种不同的认知态度对市场推广的影响:
用积极的态度去培养和创造需求才是开拓新市场的好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