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靠土地财政、经济靠房地产业拉动社会发展…还是老思维.. 没有理解什么是百年未遇之大变局。
政府应该转向“大数据财政”,按照经营土地一样来经营“大数据资产”…土地使用权可以按30年50年70年拍卖…大数据在隐私脱敏和国家安全过滤之后也可以分为360行的使用权进行公开拍卖,既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又能激活大数据生产要素对全社会发展的动力…土地使用权只能卖一次,大数据使用权可以分行业卖N次。只有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数智化产业,主动迎接信息文明生产方式对工业文明的超越,我们才有希望!
—-王立新
转发
《每日经济 ECONOMIC DAILY》文章:
在经历了一季度的超预期反弹之后,二季度以来,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出国内经济恢复已经表现出放缓的态势。在通胀水平保持低迷的情况下,一些市场人士甚至担心国内经济会二次探底,一些外资机构纷纷将一季度后的全年经济增长预期进行下调。安邦智库(ANBOUND)的研究人员曾指出,在政策维持“精准宽松”、未如预期调整的情况下,对于经济增长的乐观预期的调整,其实也是政策预期调整的结果。而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势,越来越如安邦智库此前所言,走向“吃饭经济”的渐进式恢复轨道上,此前一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乐观预期,在于低估了国内经济恢复的复杂性。
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曾谈到,房地产市场的问题看似是存量-问题,但实质上仍然是一个增量-问题。这不仅是房地产本身的增量问题,更是整体经济的增量问题。没有增量,是难以化解存量问题的。房地产市场的改善,一方面离不开问题房企的出清,腾出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也需要有新的“自循环”模式尽快启动,以恢复需求和信心。因为从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规律和周期而言,房地产市场放缓引发的各种风险,实际上仍具有解决的空间,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推动结构性的改革,改变房地产市场的格局和模式,在经济放缓超过预期的情况下,这样的改革越来越具有紧迫性。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目前,越来越多的市场人士倾向于认为,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是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一个重要因素。房地产对于经济的拖累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具有长期性的特征。因此,解决房地产市场的问题,推动结构性改革,不仅是房地产市场走向“良性循环”的需要,更是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