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为什么要买梳子?(王立新)商业模式创新的第一种思路就是重构多方供需关系,为业

静白谈社会 2023-07-15 10:09:43

和尚为什么要买梳子?(王立新)

商业模式创新的第一种思路就是重构多方供需关系,为业务创造出不同的顾客。

把梳子卖给和尚

顾客当然是商业模式中第一重要的角色,没有顾客,一切商业活动都无从开展。但顾客是天上掉下来的吗?关于顾客是怎么诞生的,管理大师彼得·徳鲁克有一段名言:“商业的目的只有一个:创造顾客。市场既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自然或经济力量创造的,市场是商人创造出来的。需求在时间上可能会先于产品或服务,顾客也许会像饥荒中的人们盼望食品一样迫不及待。但是,这只不过是理论上的需求,只有当商人用自己的工作将它转变为有效需求之后,才会产生一个现实的顾客和现实的市场。”

商人应该运用什么样的想象力来创造出自己的顾客呢?互联网上有一个寓言式的段子比较适合回答这个问题:生产梳子的老板想考考他的手下,就给他们出了一道题,要把梳子卖给和尚。

第一个人:老板有病!和尚都没有头发,还卖什么梳子!找个酒馆喝起了闷酒,睡了一觉,回去告诉老板,和尚没有头发,梳子没办法卖。

第二个人:来到一个寺庙,找到了和尚,对和尚说,我想卖给你一把梳子。和尚说,我没用。那人就把老板考核的事说了一遍,跪求说如果卖不出去,自己就会失业,师父要发发慈悲啊!和尚勉强买了一把。

第三个人: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那人在庙里转了转,对和尚说,拜佛是不是要心诚,和尚说,是的。心诚是不是需要心存敬意,和尚说,要敬。那人说,你看,很多香客很远来到这里,他们十分虔诚,但是却风尘仆仆,蓬头垢面,如何对佛敬?如果您庙里买些梳子,给这些香客把头发梳整齐了,把脸洗干净了,是不是对佛的尊敬?和尚觉得有理,就买了10把梳子。

第四个人: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那人对和尚说,如果庙里备些梳子作为礼物送给香客,又实惠、又有意义,您的香火会更旺的。和尚想了想,有道理,就买了1 000把。

第五个人: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那人对和尚说了一番话,每年卖出了5万把梳子。

那人说了些什么?他告诉和尚,梳子是善男信女的必备之物,经常被女香客带在身上,如果大师能为梳子开光,成为她们的护身符,既能积德行善,又能保佑平安,很多香客还能为自己的亲朋好友请上一把,保佑平安,弘扬佛法,扬我寺院之名,岂不是天大善事?大师岂有不做之理?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大师双手合十,施主有这番美意,老衲岂能不从?

就这样,寺院成为梳子生产商的合作伙伴,专门设计定制了“积善梳”、“平安梳”,由大师亲自开光,很受香客欢迎,每年“请走”5万把梳子,寺庙收到源源不断的大笔善款,生产商更是利润倍增,决定在全国所有寺庙推广这种新的商业模式。

重构供需关系

不知是哪位高人编出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它给我的启示是什么呢?

这正是在讲商业模式创新的第一种思路,重构供需关系:围绕某种社会关系的延伸,整合各方彼此之间不同的需求,实现新的关系匹配,把你的业务作为新关系的载体,打造“需求链接”的生态圈。通过换位思考,将对方并不直接需要的业务转化为“对方与第三方、第四方、第五方……的需求匹配关系”,改变彼此之间的交易角色,改变业务的用途和顾客的价值认知,重新界定供需关系的链接,就能够创造出让多方共赢的全新商业模式。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

一是改变了对任务的认知。

从“让推销员把梳子卖给和尚”变成思考“如何借助和尚让梳子赚更多的钱”,赚更多的钱才是任务的本质。

二是改变了原定顾客的角色。

和尚从原定的梳子使用者,变成购买的施舍者、自己客户(香客)关系的维护者、寺庙的推广者、梳子的加持者和经销者……从赚和尚的钱变成与和尚一起赚钱,让顾客成为合作伙伴或股东。

三是改变业务的用途和顾客的价值认知。

梳子从梳头的实用价值变成一系列精神体验价值,从施舍行为的载体(和尚对推销员的同情心)、敬佛的载体(香客拜佛前整理仪容的用具),到广告促销载体(和尚推广寺庙的礼品)、护身符(大师开光,带身边求平安)、社交礼品(大师开光,给亲友送祝福)。

四是还可以引入更多第N方来扩大梳子供需生态链,创造更多的商业模式。

比如让洗发水、护发素等相关厂家出钱在和尚开过光的梳子上做自己的广告,效果一定好。这样梳子生产商和寺庙有广告收入,香客能免费得到开光的梳子,梳子每天被“请走”的量得有多大?又多一批参与者共赢!

在这个商业模式创新中,最核心的价值源泉是什么?和尚对香客的影响力。本质就是伟大的力量是信仰。

0 阅读:5
静白谈社会

静白谈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