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1月中旬,张闻天和教员给博古和李德建议在湖南給敌人杀一个回马枪。 张闻天还进而从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这一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层次上,阐明应该怎样看待突围转移的战略决策。 张闻天指出:“国内战争的战线是延长在全中国”,“这种国内战争是整个时期的长期的死战,而不是几天几月甚至几年完成的。在这种决战中,我们可以在某些区域得到空前的伟大的胜利,在有些区域则可遭受部分的挫折”。 他自觉地运用这一带规律性的认识对第五次反“围剿”中“左”倾军事路线的发展轨迹作出概括,进行批评。并指出,一切机会主义者,由于不了解中国革命这一基本问题,取得某些胜利时,就会被“胜利冲昏头脑”,“放弃了继续不断的,坚持的,残酷的斗争”;一旦遇到阻碍或停滞,就会“悲观失望”,“失去了革命的信心和前途”,在“转移地区或缩短战线时”,就会“走到灰心绝望中去”。 在这里,“‘左’倾机会主义者同右倾机会主义者完全表现了他们相反的一致”,其症结就在于“看不到整个国内战争的实质”。 从以上毛、洛关系发展的几件事情,特别是张闻天写的“战略社论”中可以看出,到长征前夕,张闻天的思想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变化。他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特别是对革命战争基本规律的认识,同毛泽东的认识已经非常接近以至基本一致。同六届五中全会断定中国存在着“直接革命形势”、第五次反“围剿”“即是争取中国革命完全胜利的斗争”等观点完全不同,他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革命战争是“长期”的战争,不是在几年内就能够完全胜利的。用这样的战略思想武装全党全军,指导中国革命,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张闻天虽然还没有冲破“进攻路线”的外壳,但已经十分明确地在实际上否定了“左”倾军事路线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提出并阐明了灵活运用各种斗争方式,尤其是退却、缩短战线、转移地区的方式,以保存有生力量争取胜利的观点。对于主力红军的突围西征来说,这是到那时为止得到深刻表述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的指导思想。 总之,在踏上征途时,毛、洛走到一起,不是偶然的。在同“左”倾错误领导共同斗争中达成的对中国革命战争战略、策略及其规律性认识的一致,建立起来的深厚的战友情谊,是他们在长征出发时走到一起的坚实的基础。
1934年11月中旬,张闻天和教员给博古和李德建议在湖南給敌人杀一个回马枪。
洞斌2000
2023-07-28 11:05:29
0
阅读: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