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至1994年期间,东扩的推进基本上是由美国、德国和波兰共同主导的。1992年春季,华沙将加入北约作为其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秋季,白宫通过了支持扩张的原则。1993年9月,美国《外交事务》杂志发表了一篇开创性文章,由智库兰德公司的三位专家撰写,后者与美国国会和德国政府合作密切。这篇文章主张将三到四个中欧国家纳入北约,不必贪多,并且不忘安抚莫斯科。与此同时,华沙逐渐形成共识,即“先加入北约”,加入欧盟则遥遥无期且困难重重。每当俄罗斯对波兰表达一分不满,华沙的决心便坚定一分……新的克林顿政府逐渐接受了这一想法,在1994年1月的北约峰会上,东扩的原则得到了十六国的认可。当时有些国家,包括法国,对开放这一进程并不看好。然而,希拉克的当选(1995年)和德国的坚持让法国不再犹豫。最终,在1997年,北约正式邀请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共和国加入——此举发生在叶利钦成功连任之后,克林顿不想妨碍他。有条件的、渐进的过程冷战结束后,北约从未准备不惜一切代价地扩张。事实上,1995年通过了比华盛顿条约第10条更繁多更明确的标准,根据这些标准,候选国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拥有基于市场经济的完善的民主政治体系”,“公平对待少数族裔”,“承诺以和平方式解决冲突”,“有能力和意愿为北约行动作出军事贡献”,并且“坚持军民关系与体制结构的民主性”。实际上——尽管并非明确要求——候选国家还必须愿意加入军事一体化结构。“我们不希望出现第二个法国”,这是20世纪90年代北约官员私下里经常提到的,指的是戴高乐将军1966年让法国退出北约一体化军事指挥结构这件事。
1992年至1994年期间,东扩的推进基本上是由美国、德国和波兰共同主导的。19
洞斌2000
2023-07-29 10:04:11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