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房屋千万座,睡觉只需三尺宽。” 今天看到一些网友讨论“慈禧住处寒酸”,其

子焓 2024-01-02 01:16:09

“家有房屋千万座,睡觉只需三尺宽。” 今天看到一些网友讨论“慈禧住处寒酸”,其中大多数在说“这真的是慈禧居住的地方么”,“可能是年久失修,当年必然是富丽堂皇的”,“搬到颐和园的大宅子,谁还睡这种卧室”等等观点。 其实,这“睡觉只需三尺宽”单单是劝人“莫争、莫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实是有具体出处,也是非常讲究的事情。 远的自不必说,就说明清两朝,只要是皇帝办公或者居住的地方,那面积就大不了。 有名的“三希堂”,干脆就是一个夹层一样的房间,还有皇帝娶皇后的坤宁宫“婚房”那也是小的不行。 当然,并不是说网友的观点不对,而是和中国在古以来的“养生”和“风水”一事有关。 “养生”、“风水”一说,一部分玄之又玄,基本可以说是封建迷信,而其中还有一部分是确实有科学依据的。 用迷信的东西去传播科学的东西,莫说古已有之,就连西方也在做这种事情,归根结底是便于在“民智未开”之时方便宣传。 办公那是没办法,要接人待物,面积还稍微大一点,到了睡觉就寝的时候,卧室面积统一的全是十平米左右,甚至于这都嫌大,还发明了床幔这种东西。 所谓床幔,就是许仙先开帘子,看见一条大白蛇在床上,那个帘子就是床幔。 说了半天,还是没说到具体的地方。 先从古人“养生”的角度讲,自从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时候,“气”这个概念在古人的脑海里已经早就存在了。 等到汉末道教开始出现,“气”这个概念被具体化了,也就是说关于“气”大家都已经深信其有,不再是单纯的“气质、气场、气势”,而是变成“修炼”、“养生”的不二法门。 “炼气”、“养气”之说蔚然成风。 中间具体的就比如:人有阴阳二气,聚气而生,气散则死。 古人认为,睡觉的时候,因为人精神放松,肉体放松,人身上的阴阳二气会离体而出,周游于身边,等到清醒的时候,二气会重新回归肉体。 如果睡觉时候散出去的气醒的时候,收回来的少了,损失了,就是“气损”,人是要不舒服、生病的。 “气收回来的越少,病越重,全收不回来,这人也就完了。” 明代的周臣在《厚生训纂》中说:“屋大伤魂,屋小伤魄”。 卧室太小,太憋屈也不行,但是古人就怕睡觉散气收回来的少怎么办? 卧室面积大概十平方,不憋屈,不大不小刚好,睡觉的时候加上一层层床幔即可。 这是古人的折中之选。 这个“睡觉散气、睡醒聚气”的概念,至今在国内还有很多老人在意这些事情,有些朋友家里的长辈不愿意睡大房子,也有这些原因,只是不好明言。 当然,这你说是封建迷信么? 一部分是,一部分也不是。 卧室大了,空空荡荡,人精神恍惚,半睡半醒之间确实容易缺乏安全感,睡的不安稳; 屋子大了东西难免就多,迷迷糊糊看花了眼,更是容易一惊一乍; 以前的火盆取暖,就算是故宫里的地暖,卧室大了一样暖不热。 十平米的大小从人身安全感,还有取暖之类,都是最合适的大小,对于皇室成员这种想要“江山永固”、“身体康泰”的更是趋之若鹜,无论如何他们是不会睡大卧室的。 西方自古有钱的人家也会使用床幔,这即可以说人类从生理和生活经验上在某种程度上都不喜欢睡觉的地方太空阔。 这是古今“价值观”和“健康观”的不同。 其次“风水”一说亦是如此,地暖更暖和、火盆效果更好,就是“风水”这一说法所说的“藏锋聚气”。 《黄帝宅经》说所论“宅有五虚”,第一“虚”就是:宅大人少。 这里我们只是从古人传统文化中聊一聊“为什么慈禧还睡小卧室”这件事情,科学的东西加以运用,至于封建迷信、风水一说自古虚幻,“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

0 阅读:2
子焓

子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