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山西灵石县县长耿彦波,因工作调动要离开灵石。老百姓知道后,个个欢呼雀跃,还给他送了3个大花圈。可几年后,他们就因自己当初的举动,后悔不已!
耿彦波出生于1958年11月,是山西省和顺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的孩子。
耿彦波表示他的祖辈世世代代都靠种田为生,虽然他的父亲曾在当地担任村支书,但也只是一个本分的农民。
1976年8月,耿彦波开始正式参加工作。
他最初在和顺县委通讯组担任干事,虽然职位不高,但他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
之后,他先后担任晋中地区团委干事以及晋中对台办干事。
1983年,耿彦波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西大学干修班,在中文系就读。
他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两年的学习期间,他勤奋刻苦,每天天不亮便抱着厚厚一摞书来到图书馆学习,直到深夜才回家。
两年学习期满后,耿彦波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高学历人才之一。
耿彦波于1993年被任命为灵石县县长时年仅36岁。
经过深入了解和研究,他确定灵石县迫切需要转变依靠采矿的经济模式。
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该县历史悠久的王家大院。
尽管当时王家大院已被战争和岁月侵蚀,但在耿彦波看来,这个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建筑具有极大的旅游潜力。
耿彦波决定将5000万资金投放于大院的修复中,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争议与质疑。
即使面临压力和指责,耿彦波依旧坚定信念。
他认为只有发展旅游业,才能为灵石县开辟一条新的经济增长之路。
他还预见到了未来可能到来的就业危机,并相信修复王家大院能为当地提供众多就业机会。
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和坚持,耿彦波顶住了舆论压力,最终使得工程顺利完成。
当2000年耿彦波因工作调动离任时,有民众向他赠送了大花圈来表达对他即将离任的喜悦。
而六年之后,修复完成的王家大院获得了世界文化遗产的认可,吸引了全球各地的大量游客,门票年收入突破了1亿元,彻底激活了当地的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增长。
那些曾怀疑耿彦波决策的人们纷纷意识到自己过去的短视,并对当初的行为感到深深的后悔。
即便已调往新岗位,耿彦波始终保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继续在其他地方推动城市建设。
在他的努力下,拆除阻碍城市发展的建筑和改造城区道路等项目逐步展开。
虽然起初他的决断也遭到了不少质疑,但随着时间推移,城市景观的改善和交通条件的优化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并支持他的决策。
耿彦波的付出和执着最终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与感激,在他结束任期的时候,无数百姓自发走上街头,表达了对这位杰出县长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作为一个人民公仆,耿彦波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责任和担当的真正含义。
他以公正无私的态度,始终将人民的需求置于首位,凭借务实的工作风格推动了地方的发展。(杂谈说史101)
扯淡ing~~
人民的好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