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窗》小众提高审美的悬疑爱情电影
方寸球场
2024-03-02 11:40:59
🎬片名:《后窗》
🌟推荐原因:讲述爱情的悬疑片✅悬疑故事的爱情片✅探讨道德与人性✅喜欢时尚与古典画面✅
💖观影感受:1954年8月1日上映的电影,放在86年之后的今天仍旧是部封神之作,原来电影真的可以永垂不朽❤️
————————剧情讨论—————————
看完这部电影,肯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觉得如果结尾那场谋杀案完全只是男主的臆想会更具有讽刺意味。但我想这就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吧✅
整个电影过程中,我们潜意识里一直期盼着这一切都是男主的臆想,如此我们便可以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去嘲讽人性中变态的偷窥欲。在导演的各种暗示中,结尾的没有反转反而变成了最大的反转‼️。这样的手法放在今天仍然是不落俗套。(我不禁想到另一部电影《白气球》)
偷窥是不道德的,但显然谋杀是更不道德。导演让谋杀真正的发生,却通过男主之口向人性发出了灵魂拷问“我怀疑我用镜头来窥视他人的隐私是否道德❓仅仅因为我们证明他是清白的,就情有可原么❓”这里借用其他影评人的一句话“偷窥者因为偷窥到了邻居杀人,所以偷窥者避免了道德谴责,而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杀人者身上,这是符合社会常识的。”这就是问题所在。我想理想且道德的结局就是将杀人犯与偷窥者都绳之以法。
现实往往是两难的,就像《律政俏佳人》中女主作为律师需要被告的不在场证明,但是作为被告的朋友,她答应永远不将这份不在场证明说出去。在那部剧里,女主找到了即能打赢官司又能保守秘密的方法💓。但是道德的事情往往没有第三种两全的解决方式,在《后窗》中导演呈现的矛盾就是,如果不偷窥,没有人会发现这场谋杀案,但偷窥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这就是为什么,到了今天大家依旧在热烈的讨论《后窗》的原因。我们是偷窥者也是被偷窥者,我们有自己的私心却不想被别人偷窥,还心存侥幸的用别人更大的不道德去掩盖自己的不道德。更加讽刺的是两位女主对偷窥这件事的两级反转,从嗤之以鼻到亲自私闯民宅,不得不说希区柯克真是把人性玩明白了✅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