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留下一封信,便抛下丈夫孩子离开,从此杳无音讯。直到17

赏西生活 2024-03-10 09:50:35

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留下一封信,便抛下丈夫孩子离开,从此杳无音讯。直到17年后,她顶着满头白发回来,孩子们抱着她失声痛哭:“母亲啊,这些年辛苦你了!你是我们的英雄!”

那是一个清晨,王承书强忍下泪水,只留下一封信,告诉孩子她要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便头也不回地踏出家门了。

纵然心里有一万个不舍,但此时的王承书知道,她不仅是一个母亲,更是祖国的女儿,国家需要她去哪里,她就去哪里。

只是她没想到,这一去,就是17年。

王承书原是北大物理系才女,她和丈夫张文裕出国留学期间,就已经和乌伦贝克合作研究,只要再坚持几年,诺贝尔奖指日可待。

但在王承书心里,再高的名誉,也比不上投身祖国的建设,来得有意义。

1956年,在祖国还是一穷二白时,王承书和丈夫义无反顾地回来了,先是在北大授课,很快,钱三强便找到了她。

钱三强开门见山说:“承书同志,国家现在需要你改行,离开北大,到我们所里研究铀同位素分离,请你考虑考虑。”

原来这一年,原子弹工程遇到难题,钱三强思来想去,最后觉得王承书能担此重任,但又没把握对方是否答应。

出乎钱三强的预料,王承书想都没想,当场点头说:“不用考虑了,我愿意。”

钱三强有点愣了,说:“你可以再想想,改行意味着中断,这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是一件残酷的事。况且这个研究,在我国还是一个空白,要从头摸索……”

王承书十分坚定说:“既然是从头开始,总得有人去,我去吧。”

钱三强十分感动,仅用了两年,王承书便成了这个领域的权威,但这仅仅是个开始。

这一年,钱三强又找到王承书,有点为难说:“承书同志,现在国家需要你再次转行,到兰州铀浓缩厂。苏联专家走了,我们没人搞过这个专业,你过去,把那里的核扩散理论搞起来,你看行吗?”

王承书再一次想都不想,说:“行。”

钱三强把困难说透:“这个工作还需要绝对保密,连家人都不能说,而且这一去,也不知道要多久。”

王承书还是那句:“没关系。”

当晚回到家,王承书思前想后,还是没有直接道别,只给家人留下一封信。

这些年,她为了搞科研,已经亏欠丈夫和孩子很多了。陪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甚至连他们的学校也没去过一次,她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甚至不是一个合格的妻子。

但她不后悔这样的选择,她在日记中写道:祖国百废待兴,我不能等别人来创造条件,我要加入到创造条件、铺平道路的行列。

从兰州到大西北,王承书面临着无数的困难和挑战。

沙漠里没有舒适的研究室,没有先进的设备,只有简陋的帐篷和粗糙的工具,连水和电,都要省着用。

但王承书从未退缩,她带领团队成员们日夜兼程地工作,每当遇到困难时,王承书总是鼓励大家:“为了国家的利益,我们必须坚持下去!”

每当夜深人静想念孩子时,王承书便拿出口袋里的照片,看着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容,心中又涌起一股新的动力。

她知道,为了大家,必须舍小家。今天的牺牲和付出,都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一个和平、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在沙漠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日夜后,王承书终于带领团队成功地研制出了高浓铀,让我们国家,成为第五个掌握高浓铀研制技术的国家,还让第一颗原子弹的交付时间,提前了113天。

当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时,王承书和团队成员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泪水模糊了他们的双眼。

但因为长年高强度的工作,王承书一头青丝早已熬成了白发。从前爱穿旗袍的她,这些年来早已换上工人服、粗布鞋。

当王承书终于完成国家交给她的任务,回到家乡时,她的孩子们已经长大了。

他们拥抱着妈妈,泪水滑过脸颊。虽然他们曾经不理解王承书的离开,但现在,他们明白了,妈妈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奋斗的英雄。

@文小雅 1994年,王承书去世,享年82岁。

王承书是我国核物理学的女性先驱之一,被誉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女功臣”。

为了国家,她甘愿“抛夫弃子”17年,隐姓埋名30载。直到去世,知道她名字的人也不多。

她虽然没有上阵杀敌,却在科研路上,一路开疆辟土,她是我们的民族英雄。

王承书先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什么是爱国情怀,什么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奋斗。她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她的名字也值得被我们铭记。

#致敬最美的她#

0 阅读:187
赏西生活

赏西生活

每天更新精彩视频,感谢你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