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民国狂人”刘文典被日本人抄了两次家,日本人问他为何不回太君的话?刘文典大骂:“我以说日本话为耻!” 民国时期,正值新旧交替之际,各领域都涌现出许多耀眼的人物,学界亦是如此。在北京大学里,就有一位被称为“民国狂人”的教授,他就是刘文典。 初见刘文典,许多人都会被他那憔悴的外表所迷惑。一头乌黑的短发总是乱蓬蓬的,消瘦的脸上布满了沧桑的痕迹,那双深陷的眼窝里却透露出睿智的光芒。 他常常身着一件洗得发白的长衫,手里捏着一支旱烟袋,悠闲地在校园里踱步。这位看似随性的教授,却是北大著名的"卯字号"教授之一,与陈独秀、胡适等大师齐名。 刘文典精通多国语言,尤其擅长国学研究。但他的学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他闭门研究了七年之久,终于以一部《淮南鸿烈集解》震惊学界。这部著作不仅得到了梁启超、鲁迅等大师的赞誉,就连向来提倡白话文的胡适也为之折服,亲自为其题序。 自此,刘文典在学界声名鹊起,跻身大师之列。 刘文典虽然学问渊博,为人却十分桀骜不驯,常常因为一些观点与同行发生争执。他对白话文和新文学不屑一顾,认为那不是真正的学问。 甚至对自己的学生沈从文,他也颇有微词,曾公开表示沈从文不配当教授。这种狂傲的个性,加上他那毒舌的本性,常常引起争议。 不过,刘文典虽然对后辈颇多贬损,但对真正的前辈却十分敬重。他曾公开表示自己“十二分佩服陈寅恪先生”,认为自己连陈寅恪的万分之一都不如。 这种谦逊的态度,与他平日的狂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一次敌机轰炸中,刘文典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冲回去搀扶身体欠佳的陈寅恪避难,足见他对这位国学大师的敬重之情。 对待学生,刘文典虽然也常常严厉苛刻,但却处处为学生着想。他曾为学生量身打造课程,甚至不惜在皓月当空的夜晚讲授《月赋》,只为让学生更深刻地领略文章意境。 为了保护学生,他甚至敢于跟蒋介石拍桌子对骂,宁愿被关入监狱也在所不惜。 然而,这位桀骜不驯的狂人,在面对民族大义时,却表现出了文人应有的气节。北平沦陷后,面对傲慢的日本人,刘文典昂首挺胸,以“发夷声为耻”的气概拒绝与他们交流。 但在安全撤离后,他又夜以继日地翻译日文资料,希望国人能够尽快了解这个入侵者,以图恢复国土。 刘文典就是这样一位矛盾而又鲜明的民国名士,他的治学精神和学术成就,让他成为民国学界的一股清流。 他对前辈的敬重,对后学的爱护,以及面对民族危亡时所展现出的气节,无不令人敬佩。他的桀骜不驯和狂傲个性,也常常引起争议。这种矛盾的性格,造就了一个丰富立体的刘文典。 再看刘文典的过往,我们能够看到民国知识分子的诸多影子。他们睿智而博学,桀骜而狂傲,但在关键时刻,却能够挺身而出,展现气节。 这种精神和品质,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让我们铭记这位民国学界的“狂人”,铭记他的治学精神和为人气节,在新的时代里,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良品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刘文典:“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民国狂人”刘文典被日本人抄了两次家,日本人问他为何不
南坡青丝蛊
2024-07-03 16:59:26
0
阅读: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