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学毕业生为了就业都被逼成这样了?太无奈了!最近,网上有一则帖子引起了广泛关

尉迟红 2024-07-18 13:42:50

现在大学毕业生为了就业都被逼成这样了?太无奈了!最近,网上有一则帖子引起了广泛关注。帖子称,上海某211大学对学生就业的最低要求是家长在一个月内分四次打入4000元,每次1000元,并备注为“家教费用”,然后将银行流水打印出来交给学校。这种做法因为“难度小”,受到了家长们的欢迎,甚至有人称其为“人性化”。 这种现象其实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早在2023年8月,《北京青年报》就曾曝光过一些高校毕业生存在的“纸面就业”现象。所谓“纸面就业”,就是指一些大学生并没有真正找到工作,而是通过各种手段假装就业,制造虚假的就业数据。 一些高校甚至将三方协议的签约率作为硬性要求,有的辅导员为了“方便”学生,直接代其“网签”。更有商家提供付费“盖章”服务,帮助毕业生“假就业”。这种现象背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盈利模式”。 一些从事高校就业工作的老师透露,他们承受着来自上级的巨大压力。如果完不成上级安排的“代签”任务,不能让学校的就业数据在纸面上“好看”,他们的工作业绩也会受到影响。 对于这种现象,网友们的看法不一。一些人认为,这种做法虽然不道德,但也是无奈之举。毕竟,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普通大学的学生。另一些人则认为,这种做法是对教育的亵渎,应该严厉打击。 那么,这件事中谁应该承担责任呢?首先,高校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作为教育机构,他们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主,而不是通过造假来提高就业率。其次,家长和学生也应该反思。虽然就业压力大,但通过造假的方式来应对,并不是长久之计。 在我看来,这种现象反映了当前教育和就业市场的一些问题。高校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不是仅仅追求表面的就业率。同时,社会也应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支持,帮助他们顺利进入职场。 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虽然就业压力大,但通过造假的方式来应对,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通过真实的努力和能力,才能在职场中站稳脚跟。希望这种现象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今日所见所闻#

0 阅读:22
尉迟红

尉迟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