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80年,孔子的高足,剑术高超的仲由被人无情的剁成了肉酱,而更令人震惊的是,这场悲剧的导火索,竟是他头顶的一顶帽子。远在鲁国的孔子闻讯后心如刀绞,他哀嚎道:“此乃天欲亡我之兆啊!”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是鲁国卞邑的骄傲(今山东泗水之地),他不仅是孔子门下的先驱者,更是陪伴孔子走过漫长岁月的学生。 由于武艺高超,剑术超群,在成为孔子弟子之前,仲由以一名游侠的身份,行走江湖,锄强扶弱。 遇到孔子后,仲由被其渊博学识深深吸引,遂弃武从文,拜入孔子门下,研习儒家经典。当然,关于仲由的归顺,也有传言称是被孔子的武艺所折服;毕竟,传说孔子的武学造诣亦是不凡,是当时一等一的武学大师。 作为“孔门十哲”中的佼佼者,仲由虽常受孔子责备,但这份责备背后,却藏着孔子深深的期许与关爱。 《论语》中,孔子对仲由的批评屡见不鲜,或因其行事鲁莽,或因其骄傲自满,或因其学业不精,但这背后却蕴含着孔子对仲由深沉的爱与期望。 仲由之孝、之勇、之义、之才,均为孔子所看重。他百里负米以奉双亲,展现了深厚的孝心;他断案如神,仅凭一方之词便能明辨是非,彰显了卓越的才能;他为人仗义,曾在陈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誓死保护孔子,更是体现了他的英勇与忠诚。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有情、有义、有孝、有勇的孔门弟子,最终却遭遇了不幸。这一切的根源,源自一场宫廷政变。 公元前496年,卫国太子蒯聩因无法容忍继母南子的放荡行为,决定除掉她。于是就和家臣戏阳速商定,在第二天朝见南子时,趁机杀了她。 谁知戏阳速一见美貌的南子,啥事都忘了,不管蒯聩在旁边怎么示意,戏阳速就是不动手,很快,南子明白过来,赶紧跑到卫灵公跟前求救。 蒯聩计划失败,自知凶多吉少,只得逃往晋国。 三年后,卫灵公去世,蒯聩在晋国的支持下,返回卫国,企图夺取王位。 然而南子在朝中大臣的支持下,已扶持蒯聩的儿子姬辄登基,是为卫出公。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这个王位还在自己人手里,不管老子做、还是儿子做都一样嘛! 但蒯聩不一样,他一定要把儿子赶下台,自己过一把国君瘾。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把目标锁定在了——卿大夫、他的亲外甥、手握军政大权的孔悝身上。 怎么说服孔悝支持自己呢?他想到了她的姐姐,孔悝的母亲伯姬。 伯姬老公去世后,寂寞难耐的她找了一个情夫,但是迫于当时的舆论,她和自己的情夫只能偷偷摸摸的,上不了台面。于是蒯聩跟他姐姐承诺:只要她帮忙说服孔悝,让他支持自己,待他做了国君之后,她就可以将情夫扶正,两人名正言顺的在一起。 公元前480年,蒯聩和伯姬决定武力胁迫孔悝就范。当时仲由是孔悝的门客,负责管理孔氏的领地蒲邑(今山西隰县)。 听说主子有难,武艺高超仲由毫不犹豫的站了出来,试图解救孔悝于危难之中。 此时孔悝正被老妈、舅舅逼着在高台上歃血为盟。为了救出孔悝,仲由威逼利诱、在台下好言相劝,可他毕竟没有子贡的口才,说了半天,对方依然不为所动,执意要孔悝血盟。 无奈之下,仲由拿出了杀手锏——火烧高台。蒯聩一看,于是派出几个卫士前去阻拦。交手的过程中,仲由的帽子不小心被对方打了下来。 仲由一直谨记孔子的教诲,认为君子不戴帽子,或帽子歪了,都是有失君子风度的。 于是他放下手中的剑,从容不迫的捡起地上的帽子,一边整理仪表一边说道:“君子死,冠不免。”意思就是:君子可以死,但帽子不能掉! 卫士可不管你这些,他们趁仲由整理仪容的空档,一哄而上,将其砍成了肉泥。一代武林高手子路,就这么惨死在了异国他乡。 仲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坚守着君子的风度与尊严,即使帽带被割断、帽子歪斜,他也要先整理好衣冠再从容赴死。这一幕“结缨而死”的悲壮场景,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有人或许会说仲由因一顶帽子而死太过迂腐,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他可敬之处。他并非为一顶帽子而死而,是为了自己的信仰与尊严而死。在生死关头他选择了以一种最体面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展现了他作为君子的风范与气节。
公元前480年,孔子的高足,剑术高超的仲由被人无情的剁成了肉酱,而更令人震惊的是
弘信趣事
2024-09-16 12:30:31
0
阅读:64